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寅时三刻。观星阁地下工坊的十二具锻炉仍残留着余温,墨九正用改装的机关测绘仪扫描第七具炉壁,仪器突然发出蜂鸣 —— 炉口内侧的赤铜衬里上,刻着个指甲盖大小的星象印记,图案由北斗七星与玄武门剪影组成,与铜符背面的微雕技法完全相同。
“是父亲的印记。” 司南的指尖抚过印记,触感与记忆中父亲铜符的纹路完全一致。他将天枢符按在印记上,符身与赤铜产生的共振让整个工坊的星象仪同时嗡鸣,共振频率与铜钟的声波数据吻合,只是多了层只有司家血脉能感知的低频振动。
阿夜的狼首面具突然放大印记细节,显示北斗七星的 “天权” 星位刻着极细的突厥文 “启明”,与发现的启明会符号词根相同。“司明曾用突厥工艺锻造铜符,” 她指向面具显示的分子结构,“印记边缘的波斯鎏金工艺,与波斯占星师的星象仪同源,” 这印证了突厥波斯星象结盟的推测。
寅时正刻,墨九在印记旁发现半枚断裂的铜符坯料,断口处的锻造痕迹与印记的凿刻角度完全一致。他用机关盒的光谱仪分析,显示坯料中含有的火山灰成分,与阿羯山的样本完全相同,且淬过火的赤铜结晶,与墨九实验的铜符耐高温数据吻合。
“每枚铜符都要先刻上这个印记。” 司南想起七岁那年在西市铁匠铺的记忆,父亲曾让他用小锤在铜坯上敲下类似的图案,“当时觉得是孩童玩闹,” 他望着坯料上未完成的星象纹,“原来在教我传承锻造术。” 墨九比出 “工艺溯源” 手势,机关盒调出前朝官造铜器的数据,证实这种印记是武德年间钦天监的专属标识,贞观后便已废止。
卯时初刻,墨九在工坊的青铜砧上发现更多印记,每个印记旁都刻着星象日期。最早的一枚标注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正是玄武门之变当日,与虚报星象的时间吻合。最晚的印记日期是 “贞观二十三年十月廿九”,恰是司明 “病逝” 前三天,旁注的微型星象图中,七枚铜符的位置与李唐七大要害完全对应。
“父亲在记录铜符的锻造进度。” 司南将日期与前朝密旨残片对照,发现每当密旨提及 “星象异动”,工坊就会多出一枚新印记,“他在按朝廷的指令锻造铜符,” 他指向 “贞观十七年” 的印记,那年恰是冬至测算错误的年份,“却在暗中修改符身的星象数据。”
阿夜突然用弯刀挑起砧上的铜屑,其中混着极细的星象草纤维 —— 与密教祭品的标记成分相同。“司明在与密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