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之后,未见过面的采购就给周长城递出几张报价表,昌江仍选择将一些在亚洲区接的订单外发出去,现在这个单子,就是想找新云城做土耳其客户的模具。
周长城知道昌江向来的做法,会把一个订单的拆分为几个部分,再分包给不同的供应商,等各个供应商完成了自己那部分,再拉回昌江做组装,或拉到某个容易出错的部件生产商那儿做试模,有问题就当晚熬夜改。这种做法其实对客户是难以交代的,因为客户认可的是昌江这块牌子,可昌江却不自己做生产,而是学美国人和日本人发展集中供应,再说,以昌江目前的规模和能力,拆分到供应链条上做生产也很容易出问题。一件事有两个面,有不好的,也有好的,就是在这种条件不是多完善的情况下选择供应链供给,所以昌江的技术团队很强,出了什么问题能快速反馈,这种流程上的强大,就是在这一次次的点灯熬油中锻炼出来的。
尽管这样会导致管理分散,成本增高,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密客户信息,不让这些制造供应商们知道国外的客户情况,他们还是坚持做这样麻烦的事,目的就是以防有“聪明人”跨过昌江,直接联系国外的客户。
在这种前提下,昌江就会无限压低供应商的报价,之前罗四桢抱怨昌江把他们这些小厂的利润都压榨完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现在又到了周长城所代表的新云城,昌江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方法。
周长城和郭顺从前都是做这种订单文件的好手,在昌江部门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下,这两人不论是流程管理还是设计,或者是报价,甚至是生产,都会涉及到不少工作,尤其是周长城,对昌江的这套做法是很了解的。
果然,如去年拒绝周长城的那个旧同事所说的,周工一下子就能推算出昌江能赚多少钱,他心里有一盘账。今年以来,不少原料厂的成本上涨,新云城光是给他们本身的供应商付款就头皮发麻,这些涨价成本都是要转嫁到实际购买人身上的,昌江如果还是用这种报价模式,那供应商的利润率就会被压到百分之十以下,而这种分拆的订单总数额又不大,老罗抱怨得没错,真是只赚了个开机费,或几千一万块,实在没必要接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