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的“星”、宇荷的“宇”,以及外星17种意识的能量符号,最后留着17个空白格。“2082年的胶囊是物质的,现在要让意识也能跨星拥抱。”承荷的全息影像展示封印手法,薄膜的透光率(1.7%)与“意识可见度”一致,膜内的“共生信物”——地球七代意识片段、外星17种意识晶体、宇荷的共生邮戳、跨星物质的量子编码,经处理后形成“意识时光晶体”,其意识保鲜期(1.7×1011年)与宇宙的“意识存在期”预期一致。
胶囊的外壳刻着八代人的“意识宣言”与外星17种意识的“共生诗”,经检测显形1700种语言的翻译(地球170种、外星1530种),最外层的量子标签关联着墨源星际邮戳馆与外星“宇荷馆”的数据库,实时更新地球与外星的意识对话。有位跨星意识学家说,当胶囊被传输至17光年外星团时,会释放“像地球梦境与外星意识流的混合气息”,空灵的,带着碳基意识与硅基意识的初始共鸣,与1980年太奶奶的梦境气息、2065年林晚的量子实验气息、2082年承荷的星际共鸣气息、外星“星荷始祖”的意识初醒气息形成本源共振。
四、共生邮戳的理论突破
(一)《意识共生邮戳论》的逻辑闭环
星荷发表的《跨星意识的邮戳印记》论文,17个核心命题组成三维共生链,命题间的逻辑关联度170%,形成“意识自证体系”:地球意识证明“记忆即存在”,外星意识证明“共鸣即连接”,共生意识证明“差异即丰富”,缺角证明“未完成即生长”。
论文的致谢页贴着八代人的意识投影叠照:1980年太奶奶与祖父的意识波(荷与齿轮)、1995年林晚的意识波(孩童握剪)、2015年念荷的意识波(火箭)、2035年思荷的意识波(草木)、2065年承荷的意识波(补角)、2082年星荷的意识波(宇宙握手)、2100年宇荷的意识波(共生)、外星“宇荷使者”的意识波(光荷),投影的体积立方厘米,与墨源镇1700年建镇史、17光年距离、17种跨星材料形成数量级呼应。审稿人(地球17位意识学家+外星17位意识体)共同批注:“共生邮戳的缺角,是所有意识给未来的拥抱位;双向的意识流动,是存在对存在的终极应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跨星意识标准的共生确立
“地球-外星意识邮戳标准”的17项规范组成活态体系,核心条款融合了太奶奶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