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文明的“共生回应”,经检测显形170种语言的翻译(地球17种、外星153种),最外层的量子标签关联着墨源时光总馆与外星接收站的数据库,实时更新地球与宇宙的邮戳对话。有位宇宙人类学家说,当胶囊被发射向17光年外星团时,会释放“像地球春晨与外星星暮的混合气息”,清冽的,带着碳基生命与硅基文明的初始共鸣,与1980年墨源荷池的第一缕晨光气息、2065年永恒胶囊的发射气息、外星文明的“第一声齿轮星转动”气息形成本源共振。
四、跨星邮戳的理论突破
(一)《宇宙邮戳共生论》的逻辑闭环
承荷发表的《跨星文明的邮戳对话》论文,17个核心命题组成双螺旋邮戳链,命题间的逻辑关联度170%,形成“宇宙自证体系”:地球邮戳证明“传承即存在”,外星邮戳证明“共鸣即同源”,跨星邮戳证明“差异即互补”,缺角证明“未完成即永恒”。
论文的致谢页贴着七代人的星际手影叠照:1980年太奶奶与祖父的手影(荷与齿轮)、1995年林晚的手影(孩童握剪)、2015年念荷的手影(火箭)、2035年思荷的手影(草木)、2065年承荷的手影(补角)、2082年星荷的手影(宇宙握手)、外星文明的能量手影(星荷共生),手影的投影面积平方厘米,与墨源镇1700年建镇史、17光年距离形成奇妙的数量级呼应。审稿人(地球17位学者+外星17位意识体)共同批注:“跨星邮戳的缺角,是宇宙给所有文明的邀请函;双向的邮戳,是存在对存在的回函。”
(二)星际标准的共生确立
“地球-外星邮戳共生标准”的17项规范组成活态体系,核心条款融合了太奶奶1980年的“邮戳三则”与外星文明的“星标三律”:“一曰齿孔对时空(17道,跨星通用);二曰印泥对文明(碳基、硅基皆可);三曰缺角对共生(留1.7,以待共补)。”标准的计量基准被“星际计量联盟”采纳:17地球齿孔=17外星能量纹=1宇宙时空单位,标准器物“跨星原初邮戳”(星荷的童年剪纸与外星晶体雕刻的复合件)被永久存放于墨源时光总馆与外星“星荷馆”,复制品遍布17个地球时区、17座星际空间站、17个外星文明聚居地。
标准的发布日(10月17日)与太奶奶诞辰、林晚诞辰、承荷补角日、外星信号到达日、星荷出生日在同天,证书的烫金跨星邮戳,在碳基与硅基信号照射下均显形,与1980年的修表铜戳、2065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