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品完全相同。“太奶奶说这叫‘隔代手影’。”林晚翻出家庭相册,念荷握剪刀的角度(17°)与太奶奶1980年的照片一致,剪纸的废料落在竹篮里,自动拼成17颗小石榴,与荷池边老石榴树今年结的第一茬果实相同。
幼儿园的手工纸是实验室特制的——量子陶瓷的纤维纸,阳光透过时会显形17号齿轮的影子,念荷说“纸上有会转的小轮子”。剪刀的塑料柄嵌着祖父修表剩下的铜片,长度17厘米,正好适合孩童的小手,刃口的弧度与太奶奶给林晚磨的第一把剪刀完全一致,念荷剪到第17下时,剪刀会轻轻振动,与实验室的共振仪频率同步。
(二)修表铺的小实验
带念荷参观祖父的老修表铺时,17个微型齿轮的拼装组成邮戳。“1980年你也是这样把齿轮放进我口袋的。”祖父给念荷讲林晚的童年,念荷手里的塑料齿轮(17齿),与当年林晚玩的那枚是同个模具,转动时的“咔嗒”声频率17次/秒,与老座钟的摆频相同。
修表灯的光束照在念荷手上,投影出太奶奶的剪纸纹样,与林晚童年看到的光影完全重合。念荷指着齿轮说:“像荷花咬着小轮子在跳舞。”这句话与林晚4岁时说的一字不差,祖父笑着用修表游标卡尺量她的手指,指节间距1.7厘米,与太奶奶剪纸时的指节相同,“这是邮戳在认第四代传人呢。”
三、国际邮戳艺术展
(一)跨洋的纹样共鸣
在巴黎举办“邮戳的量子纠缠”特展时,17件展品的排列与墨源文化节主会场一致。“太奶奶的剪纸与法国珐琅能拼成同个邮戳。”林晚展示合作作品,珐琅的掐丝纹路与太奶奶1980年的剪纸荷茎完全吻合,1700℃的烧制温度与墨源的陶瓷釉料相同,展签的法语翻译“Cachet du Temps”(时光邮戳),字母间距3.17毫米,与中文“邮戳”的笔画间距一致。
展品的运输箱是祖父用修表木箱改的,内衬桑皮纸——太奶奶1980年包装剪纸的同批纸张,箱锁的齿轮结构能与17号齿轮啮合,开箱时的声响(17Hz)通过视频传给墨源实验室,与老座钟形成跨洋共振。有位法国策展人说,当灯光透过展品时,能看见“两个东方女性的影子在剪纸,一个用剪刀,一个用量子笔”,她们的动作在时空中交替,像齿轮与荷茎的永恒咬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海外工坊的传承
在佛罗伦萨开设“邮戳工坊”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