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里祖父的袖口空白,正好能放进现在找到的17号齿轮,齿轮转动时,剪纸人物的衣纹会跟着“动”,像老照片里的人活了过来。
半成品的夹页里藏着太奶奶的笔记:“阿晚二十九年生辰,可补全齿轮。”笔记的纸页厚度(0.17mm)与现在林晚用的桑皮纸相同,上面的铅笔线能完美对齐她现在画的轮廓,补剪时落下的纸屑,在桌面拼出17颗小桂花,与樟木箱里的干桂花完全相同。
(二)祖父的修表日志
祖父的17本修表日志,每本的第17页都画着剪纸草图。“你七岁那年,他在日志里画了‘孩子握齿轮’的剪纸。”林晚翻开2002年的日志,草图的齿轮模数与她现在给孩子们做的教学模型一致,日志的夹页里有片银杏叶,叶脉上的虫洞能套进17号齿轮的齿尖,叶肉的纹路与太奶奶未完成稿里的“并蒂荷”茎脉完全重合。
日志里记着太奶奶的话:“邮戳的缺角,要等阿晚有了孩子再补。”林晚摸着那行字,突然发现纸页背面有淡淡的拓印——是太奶奶剪的小脚印,尺寸与她女儿现在的脚印相同,脚印的大脚趾处,留着个小小的齿轮形状,正好能放进17号齿轮。
三、邮戳的未来承诺
(一)给女儿的时光邮戳
女儿满月时,林晚用17号齿轮给她拓印“出生邮戳”。“太奶奶说,新生儿的脚印能锁住时光。”印泥是用荷汁、桂香和祖父修表剩下的铜末调的,印在桑皮纸上的痕迹,与太奶奶1980年给她拓的脚印在纸面重叠,纸页边缘的齿孔能套进现在的17号齿轮,也能套进1980年那枚。
林晚给女儿做的成长纪念册,是用太奶奶的剪纸稿和祖父的修表图纸拼的,第17页贴着片新鲜银杏叶,与1980年太奶奶夹在日志里的那片,叶脉在阳光下连成直线,像时光的跑道。册子里的第一句话,是太奶奶1980年写的:“墨源的邮戳,会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二)荷池边的世代仪式
女儿周岁那天,林晚带她在荷池边埋“时光邮戳”——铜质的,缺角处嵌着17号齿轮,旁边是太奶奶的未完成稿、祖父的修表日志,还有女儿的小脚印拓片。“埋在你七岁埋邮戳的东边17步,和太奶奶1980年埋剪纸工具的位置成等边三角形。”祖父用罗盘测量,角度17°,与老座钟的摆锤倾角相同。
埋好时,老座钟正好敲响17下,荷池的水面泛起17圈涟漪,把四代人的影子都收进圈里——太奶奶的布鞋、祖父的皮鞋、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