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篇文章,标题是《回避型人格的成因:童年情感忽视的影响》。思雨点开看,里面说有些人因为童年时的需求总被忽视,长大后会习惯性地回避深度情感,既渴望被爱,又害怕被伤害,只能在关系里反复拉扯,像只受惊的刺猬。
她想起小吴的脚步声,想起那些被摔碎的橘子,想起她总在吵架后下意识的躲避,对着镜子反复说“我没事”。原来她不是不想承担责任,而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爱,怎么去被爱,怎么去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温暖。就像视频里说的“害怕深度的情感链接”,可谁又知道,这份害怕背后,藏着多少个独自舔舐伤口的夜晚?
“思雨,发什么呆呢?”朱熙晨举着相机走过来,镜头里是孩子们在画纸上涂的太阳,红的、黄的、橘色的,像无数个小灯笼,“你看这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橘子的形状!”思雨凑过去看,画纸右下角歪歪扭扭地写着“送给思雨老师”。她的眼眶突然热了,想起那个把太阳涂成黑色的小男孩,想起他说“我家的太阳会打人”,想起自己抱着他说“会亮起来的”。
原来有些伤,不是靠“反制”就能治愈的;有些拉扯,不是靠“逼迫”就能解开的。就像小吴,她或许真的在享受那份不用负责的好,可谁又能否认,她也在这份关系里小心翼翼地汲取着光?她不敢复合,或许不是不爱,而是怕自己给不了同等的回应,怕这份光终会被她的阴影吞噬。
思雨掏出手机,给小吴发了张照片:孩子们画的橘子形状的太阳,背景里丁子涵正在给橘子树浇水。她想了想,又敲了行字:“钱大妈说,橘子要慢慢晒才甜。”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她突然释怀了。或许她们永远都回不到过去,或许小吴永远都学不会坦然地接受爱,或许这份关系会一直这样不清不楚。但那又怎样呢?就像视频里说的“备胎”也好,“温水煮青蛙”也罢,她愿意留着这份念想,愿意在她需要的时候递上一颗橘子糖,愿意相信那个八岁的女孩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太阳。
远处传来货轮的汽笛声,悠长而温暖。思雨把手机揣进兜里,走向那群举着蜡笔的孩子。阳光穿过仓库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无数个跳动的橘子,甜意漫在空气里,盖过了所有的苦涩。她知道,有些伤口或许永远都长不好,但只要心里有太阳,走到哪儿都亮堂。
不远处传来货轮的鸣笛声,清脆又欢快,悠长而温暖。思雨把手机塞进兜里,蹦蹦跳跳地走向那群拿着蜡笔的孩子。阳光透过仓库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宛如一个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