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搞不出来。不是你聪明,而是今天的我们拥有一整个工业文明体系支撑我们的“聪明”。
道德标准从来不是静止的。用现代的“人权”“民主”“平等”去衡量历史人物,很多时候会得出“古人不配做圣人”的结论。但你要知道,道德也是“历史产物”。古人所谓的“仁”“义”“礼”,在他们看来就是天经地义,你觉得他们“封建保守”,他们也会觉得你“目无纲常”。
比如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为权力服务,而是为社会秩序设计的伦理结构。你不能把他拉到21世纪的职场来问他:“凭什么要服从上级?”这就像让一个商鞅坐在今天的辩论台上,听你讲“人的权利不可被剥夺”,他可能会笑出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还用争?”
你对历史的判断,其实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投射。很多人读历史时,会有一种天然倾向:同情弱者、讨厌权谋、支持反抗、追求自由。你不是在理解历史,而是在寻找自己价值的镜像。
你看到李斯被腰斩,感慨“权臣下场总是悲惨”;看到隋炀帝穷兵黩武,就批判他昏庸;看到陈胜吴广起义,就替他们欢呼。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真的活在那个年代,你的选择也许会完全不同。你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今天观念的囚徒。
“进步”是个陷阱,它遮蔽了历史的多样性。现代社会喜欢讲“进步”,但进步不是唯一标准。你不能把所有时代都放进同一个“进步—落后”的坐标轴里,然后打分排队。理解历史的真正挑战,是你要学会进入别人的时空,不是去评判,而是去体验。
大多数人以为:历史是写下来的事情。但你必须承认,古代留下来的史料,90%是由统治阶层书写、编辑和传播的。他们说谁是“忠臣”,谁是“乱贼”,基本就是“盖棺定论”,平民的声音、失败者的声音、被灭的声音,基本都被“处理”掉了。
所以,我们今天所读的历史,本身就经过了“选择性保留”和“有立场的记录”。如果你不识破这个逻辑,很容易被表象误导。你以为你在读“事实”,其实你在读一个精心剪辑后的“政治叙事”。
“如果我穿越过去”是最大的幻觉。
不少人喜欢说:“如果我穿越到汉朝,我一定能做宰相!”“如果我生在宋代,一定能搞科技革命!”但你必须明白,你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养成了认知方式、逻辑结构、语言工具,一旦穿越到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社会,你很可能活不过一个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