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看过封神榜、西游记等文学作品,里面会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很多的妖怪都是从天庭中产生。这就让我产生一个悖论——唐僧为什么要去妖怪多的地方求取真经?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逻辑,越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越是滋养犯罪的温床。一个二个,还可以说是偶然,那十个百个千个,就说明环境已经出现变化,“天庭”不再是“天庭”。而且由于“灯下黑”和崇信权威的缘故,我们往往忽略身边的环境和人。
远在西方千里之外的东土大唐,方圆百里之内无一妖怪,而越是靠近天竺,越是危险重重,越是民不聊生,越是妖怪横行,这可是在神仙眼皮子底下。他们视若无睹,还以“真经渡人”自居。
从中国传统神话体系来看,天庭是神仙的居所,是秩序与正义的代表。可细看《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山海经》《白蛇传》等无数文学载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些犯事的妖怪,大多不在山林,也不在凡间,而是出自天庭本身——是天蓬元帅,是太上老君的座骑,是碧游宫的门徒,是瑶池的侍女,甚至是玉帝的宠臣。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深层次文化逻辑的显现。
天庭是人间等级制度的翻版,是一套权力架构在神话层面的投射。而权力系统永远不是“纯洁”的,它必然混杂着贪婪、欺诈、偏私、争斗和镇压。既然天庭是封建权力的极致象征,它本质就不干净。那里的妖怪,不是“跑出来”的,而是从权力内部孵化出来的。问题不是谁成了妖,而是谁控制了话语权,说谁是妖。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不是妖怪窜入天庭,而是天庭孕育了妖怪。天庭不是正义之源,而是妖力之源。所有表面的“妖乱”,背后都有天庭的影子。这才是中国古代神话最深的一层讽刺。
妖怪不是敌人,而是被定义成敌人的“异类”。“妖怪”这个词,原本是中性词。它可以指非人之物,也可以指异类存在。但在权力话语中,它被政治化了。谁不服从,谁不顺从,谁就可能被冠以“妖”的名号。于是,“妖”从未是种族或形态的问题,而始终是统治集团对异端、异族、异志的污名化工具。
从《山海经》到《封神榜》,再到《西游记》,你会发现被定义为“妖”的生物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与“天”关系紧密,但最终又被抛弃或镇压。黄风怪、白骨精、九头虫、红孩儿……许多原本神通广大、性格鲜明的角色,一旦被赋予“妖”之名,就成了非正统、必须剿灭的对象。
“妖”的概念就像政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