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都是绝无仅有的硬通货,如果你家里面有两块地,留着,以后会很值钱。二、不是主角一句话,土地就能立刻变成田地的,古代大多都是荒地,需要手动开荒才能种植粮食,而田地又分为旱田和水田,南方的田地就普遍比中原、北方要好,粮食产量自然也高)
一般,王朝建立的初期人口都比较少,地很多,这个时候普通百姓分到的田地相对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就会面临两种情况,一个是人多地少不够分,另外一个就是权贵的土地兼并。
我重点说一下土地兼并,古代老百姓的命和土地是牢牢绑定的,土地是百姓为数不多的稳定收入来源。如果没有土地,要么就是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低,不稳定,累死太正常了),要么就是租权贵的地。可是佃租一般占到收入的四成(这还不是老百姓头上的税,只是佃租),这是不看收成的,哪怕是歉收之年,也必须交,这样就会陷入不断负债的恶性循环,不仅地没有,而且最后还得把命卖出去,卖身给权贵,彻底沦为贱籍。同理,哪怕是有地的老百姓,一旦歉收,也只能借贷度日,从地主手里借粮食。而且地方豪强也会通过强买强卖、逼迫老百姓低价贱卖的方式进行不正当交易,最后,权贵的手里就集中大量的土地。比如徐阶徐阁老,良田千顷,真要是指望明代的工资,他家三辈子也买不起那么多。
这种情况下,哪怕人口在增加,土地也在增加,但是田地,大多都集中于权贵的手上。你一看官方数据,人均20亩,但是普通百姓手里面人均五六亩都不错了。
一个成年人一天最少要2斤粮食,五口之家,勉强算10斤,一年需要大约4000斤粮食。可是一亩地,古代高产最多不过200斤(正常高产大概只有120到180斤,这是南方水田的产量),一年亩产,也就6000斤,这其中还得承担税收,除却税收,无天灾的理想情况下一年的收成也只是勉强糊口。
第三,收入和赋税的占比。
税收是压在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一座山。一般14岁以下,60岁以上的人是不承担税收的。但是古代天灾,疾病等因素。能被生下来就是幸运,而要是能挺过青少年,并且活过40岁,这对老百姓开始已经算是奇迹了。
古代的税收,主要有三项,田税,人丁税,徭役。这三个朝代不同,标准不同,但是对老百姓都是噩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先来看看老百姓收入,以明清时期为例,普通老百姓收入来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