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精彩内容!
历史的模糊性,恰恰来自于这一点被刻意遮蔽。一旦你从利益格局出发去理解,你就会明白:历史的逻辑和“正确的道理”无关,而是与资源的流动、力量的对比、结构的演变紧密相关。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产物。所谓“历史长河”,不过是人类从无数事实、事件中挑选出的碎片拼凑而成的图景。从中,选择所需要的事件,挑选所需要的人物,组成所需要的表达,维护所需要的统治,这就是权力主导下的必然。
谁有权力决定哪些事件被记录,哪些被抹去?哪些人物被颂扬,哪些被污名化?这就是历史权力的隐秘面。
遗忘,是最强大的政治工具。
忘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次事件,等于把他们从集体认知中消除。于是,历史上的某些事实被永久封锁,变成“无史可考”。同时,记忆的选择也让历史变得断裂而非连贯。
而且当你联系近几十年的历史会发现,要抹杀一个人、一件事太容易了。只需要二三十年就可以抹杀与之相关的一切,再过二三十年,同一时代的人不复存在,那不仅查无实据,而且可以随时去篡改,以应付后来人。
这不仅造成信息的缺失,也让后人无法用单一视角完全还原过去。历史因此显得模糊,而非真实缺失。理解历史模糊,必须从“记忆的权力”入手,认识遗忘也是历史构建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表达和沟通的工具,但历史叙述却无法摆脱语言的局限。历史不是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叙事的构建。
这意味着,历史总是按照某种叙事结构排列事件:有开端、有高潮、有结局。而叙事结构本身带有目的性,它需要制造因果关系,营造戏剧张力,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就比如民间的一些歌谣、故事,我觉得之所以流传甚广,更多的还是统治者的有意为之,如果一件事情真的不想传出去,无非就是再来一次“记忆抹杀”,这种事在古代司空见惯了。
结果是,历史变成了故事,故事被加上了意义。这种“意义的强加”让历史无法客观呈现过去的复杂性,反而把多样的事实压缩成单一叙事。
与此同时,语言的模糊性、抽象性、隐喻性,也让我们在理解历史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
历史模糊,其根源也在于我们只能用不完美的语言去表达复杂的过去。
当代历史学虽然方法多样,力求客观,但仍无法逃避历史模糊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现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