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依河作战;
陆路最普遍,但效率最低;
用人扛,每人扛百斤,三天吃完,光回程就饿死;
用车拉,要修路、驿站、中转补给站;
更可怕的是,运输中损耗率高得吓人:
粮食受潮、虫蛀、雨淋、掉包;
驿站官员贪污;
山贼劫掠;
士兵自己偷吃。
宋代《兵食录》记:“后方出粮千石,前线仅到五百。”
你以为你有万石军粮,其实前线一线兵只收到一半,另一半在路上“蒸发”了。
再来看看成本。
古代战争中,一斤军粮能花掉一斤白银不是虚构,是现实。
为什么?
粮价平日每石十钱,战时一石涨至三两;
军粮要烘、压、烹、配;
运送一石粮,要养四个人力与两匹马三天;
各地设中转粮站,养活驿吏、兵夫;
容器成本:麻袋、布囊、木桶;
粮库成本:防火、防水、防鼠;
你一斤米进仓前成本一钱,送到前线变成五钱到一两。你动员十万人出征,一日消耗上百万钱,谁养得起?
难怪唐朝要对藩镇“就地屯田”,就是因为“调粮不如养兵”。
粮官、军需系统比将军还重要。
你以为打仗就是将军喊冲?
错,大将军后面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粮官体系。
历史上的“军需”是一套专门体制:
朝廷设“转运使”“粮运使”;
地方设“军需仓”;
战时开“前线中转库”;
专设“兵站转粮册”,严格登记调拨;
粮官掌管粮仓、调度运输、清点损耗,权力极大;
你小说主角穿越建军,不设军需系统,全靠“忠义老王头”管粮?一旦老王头死了,你军就饿瘫。
而且粮官容易贪污,“两头吃、一头漏”。宋代就有大批粮官弄虚作假,“空粮”发军,士兵断粮哗变者屡见不鲜。
征粮靠的是政治压力,不是市场行为。你主角想“买粮打仗”,你买给我看看。粮是死的,人是活的,卖粮的是活人。
战时“征粮”,靠的是:
政府强制摊派;
地主协助配合;
仓库预留库存;
民众义捐或被迫配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