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想象中,皇帝似乎是全知全能的,一个眼神扫下去,天下万事皆知,一封奏折送上来,真相便尽在掌握。可真实的历史绝非如此。
实际上,无论哪个朝代的皇帝,他的信息来源都极为有限。帝王的耳目,要通过层层官僚、地方大员、内廷近臣去收集。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被人为筛选、歪曲、隐瞒。地方大员与皇帝之间,不仅信息不对称,还存在天然的矛盾:一方想管得更细更真,一方却有隐瞒遮掩的本能和动力。
要理解皇帝的信息困境,先看他掌握天下事务的途径有哪些。
地方官员的奏报
地方大员、郡守、州牧、节度使、知府、布政使,这些人上呈的奏章,是皇帝了解地方事务的主要渠道。可地方官员会如实报吗?他们多半报喜不报忧,有意淡化问题,避免被问责。
监察机构的密奏
御史、谏官、巡按、按察使、监军,这些人是中央派出专职监督的耳目。但他们要么力量有限、深入不了实情,要么自身就卷入地方关系网,未必公正。还有些谏官,根本不敢讲真话。
内廷特务、密探、太监系统
有的皇帝设立密探、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试图绕过官僚直接掌握情报。但这种机构往往引发政治恐怖,信息真假混杂,还容易被小人利用,形成新一轮权力黑幕。
信息来源就这些,无论哪条渠道,都充满人为筛选和歪曲的可能。
有人可能会问:地方大员为什么不说真话?说真话有那么难吗?我们得看到地方官员的处境和心理。
维护自身仕途
地方出事,首先问责的是主官。水灾、蝗灾、盗贼、民乱,若如实上报,责任难辞。与其冒险据实奏报,不如先拖一拖、缓一缓,或把责任推到外因、前任身上。
恐惧上谕惩处
封建帝王威权至上,动辄下旨治罪。地方官员怕因小过而引火烧身,自然倾向报喜不报忧。上层越苛刻,地方越谨慎乃至欺瞒。
官场潜规则
“上下相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官场常态。地方官员和上下级之间往往形成默契: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不让你难做。敢于据实汇报、揭露真相的官员,往往成了孤臣、烈臣,下场不佳。
皇帝希望掌握真相、控制全局,而地方大员要维护地方稳定和自身利益。这里天然存在矛盾。
皇帝希望地方完全透明,但地方必然有遮掩。因为一旦“全透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