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征战、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不是靠一个“统一剧情”就能轻易完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拓跋魏、南方的刘宋,谁不想一统天下?可战争打几十年、上百年,天下依旧分裂。到了隋文帝杨坚登基时,北方已经经过长期战争的“筛选”,地方割据势力衰弱,中央集权力量才能重新集中,统一才终于水到渠成。这哪里是简单的“写好剧本”,哪里是靠个人意志就能推动的?
写剧本容易,但历史不按剧本走。每一场统一,都有无数的意外、反复、妥协、挫折
很多人以为百姓想安定,所以地方就一定会归顺中央。但问题是,百姓想安定归安定,割据政权的主事者可不见得就愿意安定。对他们来说,投降中央意味着失去权势、财富甚至性命。历史上太多割据者,明知不敌也要死撑,因为他们手上已经捆绑了太多利益,哪怕是为了家族、为了部下,也得拼到最后。
比如南北朝时南方的陈国,哪怕国力不如北周、隋国,也没有主动归顺,而是被隋军一战平定。再比如唐末的诸镇节度使,中央再怎么号召平叛、号召“天下一心”,人家手握兵权、占据地盘,怎会轻易放弃?
百姓心向安定不假,但老百姓的力量能决定天下归属吗?在冷兵器时代,决定权掌握在军政强人手里。统一需要的,是打得赢、稳得住、管得牢,而不是光靠民心就行。
统一看起来光鲜,背后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打天下需要军队,军队需要粮草、兵器、工匠、后勤,这些都要钱。钱从哪来?征税、徭役、借贷。每一次统一战争,都伴随着百姓更沉重的负担。
每一次统一,都不是白白得来的,背后都是庞大的战争开支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秦统一六国,用了几十年的战争机器,耗尽全国财政;隋统一南北,用尽国库,百姓负担沉重,刚一统一不久就爆发民变;元灭宋,同样是十余年苦战,百万士卒死伤。
所谓“天下归心”,如果真那么容易,哪会需要这么多战争与牺牲?统一是国家机器长期运作、反复较量的成果,不是几个口号、一纸诏书能换来的东西。
最后要说的是,统一除了靠人,还得靠天时。统一的时机没成熟,哪怕你有雄心壮志,也只能徒叹奈何。春秋战国时,早期强国晋国、楚国、齐国哪个没想过统一,但为什么最后是秦国成功?因为地利、天时、国策在秦国逐渐成熟,而其他国家在漫长争霸中逐渐消耗殆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