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说里的事,实际上古代豪强手中握兵的情况非常普遍。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多自养部曲,人数少则几百,多则上万。比如袁绍、袁术本就是大族出身,他们起兵根本不靠朝廷拨兵拨粮,完全是家族私兵起家。
魏晋时期,门阀世家大量私兵随护,和地方官府几乎平起平坐。南北朝时,士族武装干脆成了地方政权的根基。
到了隋唐,虽有中央集权的努力,但边地藩镇、地方大户仍广养庄客、僮仆,实际上就是兵。
宋代禁军腐化后,地方豪强和武装保甲、民兵结合成半军事组织,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更弱。
明清时期更有意思,一些盐商、矿商雇佣家丁、保镖的规模,不比地方武装差多少。白莲教、天地会等民间势力很多就是豪强暗中支持发展出来的。
有了自己的武装,豪强自然底气十足,不怕地方小官。中央要动他们,难度大得多。
还有一点,常被人忽视:豪强不是纯坏人、纯祸害。他们在地方上,其实承担了不少基层治理职能。
官府力不从心时,豪强是地方治安、税收、救灾的中坚。灾年赈济、调解纠纷、组织民工、筑堤修渠,很多都是豪强出人出钱。尤其是在交通闭塞、中央力薄的偏远地区,地方豪强几乎就是“土皇帝”,但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靠山。
这就更让中央打击豪强变得两难:打吧,地方可能乱套;不打吧,中央权威又被架空。
历史上确实不乏中央打击豪强的举措,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原因就在于:
1.豪强根基深厚,不是一两次打击能连根拔起。
2.地方官员多与豪强共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打击豪强容易引发地方动荡,中央顾虑重重。
4.一旦中央衰弱,豪强势力死灰复燃,比之前更难对付。
比如东汉推行的限田令,纸上谈兵;唐中后期严禁藩镇扩张,但节度使私下照旧扩军;宋朝几次打击大商人、豪族,结果是商人低调转型、换皮继续存在;明清打击豪强也多流于形式。
总结一句话:豪强不是几个土财主,也不是几个胆大的乡绅。他们是几百年地方权力积累、利益共生、官商结合、家族武装的产物。想靠一两道圣旨、几次地方巡视就彻底打掉,历史上几乎没成功过。
真正能削弱豪强的,往往是更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比如秦朝的郡县制、隋唐初年的强力集权,但即便如此,也只是阶段性压制,豪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