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怕打仗,而是他们清楚利害得失,知道国家根基经不起折腾。
仁宗朝,西夏屡屡挑衅,仁宗本想一战定边,但朝堂上范仲淹、韩琦等群臣坚决反对,理由是国力不足、军队久不经战、边防松弛。仁宗最终只能退让,选择守势。
万历皇帝本人其实主战,特别是对朝鲜援军出征,他一开始极为积极,但兵部、户部反复上疏陈述财力难支,拖延战期。最终打成持久战,万历也被迫接受“能收手就收手”的结局。
太宗生前屡攻高句丽未果,玄宗继位时再有人建议征高句丽,朝堂群臣大多沉默。最后玄宗采纳张九龄之策,不再贸然北征。
大臣们不是全都软弱无能,而是他们比皇帝更清楚财政、民心、军力的极限。真要强行开战,大臣有权集体劝谏、反对、甚至阳奉阴违,让战争难以推进。
历史上真有皇帝不听财政和大臣劝阻,结果呢?大多数时候都引发灾难。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次大规模远征,最大一次动员百万大军(号称),实际能战部队也有二三十万,耗尽国库、民力,百姓破产、徭役繁重,最终引发隋末大乱,隋朝亡于战后几年。
唐肃宗急征回纥。安史之乱期间,肃宗为求速胜,不顾财政极限,高价招募回纥兵,战后却无法兑现赏银,反被回纥趁机劫掠洛阳、长安。
清嘉庆征白莲教。嘉庆帝急于讨平白莲教,调集十余省兵力围剿,财政崩溃,被迫向地方加派、动用内帑,地方官员趁机敛财,民变四起,反成恶性循环。
打仗是国家级的系统工程。古代的皇帝再想开战,也离不开财政支撑、官僚系统配合、民心支持、军队准备。战争从来都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是国家机器协同运作的结果。
如果写历史、写穿越故事时忽略了这层复杂性,写成“皇帝挥手百万兵随行”的场景,那基本就是脱离真实历史的幻想剧本了。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历史不是爽文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