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分杯羹。
太监号令百官?
太监没有“尚书衔”,不能自署公文、发诏令,他们行事都得借用皇帝名义。没有皇帝撑腰,太监绝不能在朝堂上单独指挥百官。所谓太监权势,只要皇帝一天不支持,百官就能联手清除。
历史上太监真能做到“权势熏天”,往往是以下几种条件同时存在:
1.皇帝年幼或昏庸
如唐宪宗幼时,李辅国专权;明熹宗懒政,魏忠贤得势。
2.外廷制衡力量薄弱
如唐中晚期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相互缠斗,外廷中枢孱弱;明中叶党争激烈,文官彼此倾轧,反给了宦官可乘之机。
3.军权内置或私军化
如唐代神策军被内廷掌控,明代京营直接听命于内监监督。
4.皇帝主动授权
这是最关键的根本。宦官干政,从来不是宦官凭空自取,而是皇帝放手、授柄所致。
换句话说,太监权力并非“常态”,而是帝制腐败、制度失衡、皇权失范的特殊产物。穿越文常写太监永远是幕后大boss,这其实是把少数历史阶段的特例当成普遍规律了。
历史上权势滔天的太监,下场几乎无一善终。我们看几个例子:
李辅国(唐代)
权倾朝野、废立皇帝,但最后被宦官段秀实设计刺杀。
王守澄(唐代)
废立两帝,最后被政敌罗立言、郑注诛杀。
刘瑾(明代)
八虎之首,自称“立皇帝之权,行宰相之事”,被明武宗厌弃后腰斩示众。
魏忠贤(明代)
建生祠、号称“九千岁”,熹宗死后被崇祯帝清算,自缢而死。
梁九功(清代)
康熙宠信,总管太监,因参与九子夺嫡,惨死狱中。
太监的权力从来不稳,一旦皇帝更替、时局生变,必被清算。历史上没有一个太监能真正靠自己的力量长期掌权不倒。
魏忠贤是最常被小说写成“超级太监”的角色,我们不妨还原他的权力结构:魏忠贤确实在明熹宗时权势最大,但他靠的是皇帝的纵容和东林党争的乱局。他能干预吏部升迁、插手刑部案情,但不可能发号施令直接统军作战。所谓矿监税监,多是掠夺式敛财手段,地方官府表面服从,暗中掣肘。魏忠贤的势力只局限于熹宗在位时期,熹宗一死,崇祯即刻清算,势如风卷残云。
这说明,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