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穿越小说里,丞相好像成了“副皇帝”,甚至动不动就权倾朝野,把皇帝当傀儡,一手遮天、独断专行。主角如果是丞相,张嘴就是“国之柱石”,抬手就能罢官杀人,号令天下。可真要放到历史里,丞相虽然位高权重,但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大独裁者。丞相在封建社会的权力边界,其实比小说里写的窄多了。
一、丞相到底干啥?——说白了是皇帝的“大管家”
丞相的职权,说到底就是“总理内外诸事,承受诏命,统领百官”。换句话说,丞相是替皇帝分担治理国家事务的大管家。
汉代丞相要负责全国行政、监察、奏章审核、刑狱复核、地方治理的统筹;唐代的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合称)要起草诏令、审议国策;宋代丞相(其实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更是负责日常政务、奏对、政策协调。
但别忘了:丞相再大,也只是“辅佐皇帝”,他本质上是皇帝的下属,皇帝随时可以罢免、削权、降职,甚至杀掉。历朝历代丞相能长期权倾天下的,其实凤毛麟角,大多数丞相是夹在皇帝和官僚集团、士族、宗室势力中间左右为难的人。
二、丞相真能“权比皇帝大”?——别被表面现象骗了
丞相权大,是因为皇帝需要他替自己打理繁琐国事。可丞相再权重,也要听皇帝的话。东汉的丞相,大权多在皇帝手上或者宦官、外戚之手,丞相反而常常被排挤。唐代的宰相权大吗?是大,但也要和宦官、宗室、藩镇斗智斗勇。李林甫、杨国忠、卢杞这些“权相”,最后哪一个好下场?
宋代丞相名义上权重,可宋朝的制度就是用“分权”来防丞相专权。宰相之外,还有枢密使管军事,有三司使管财政,还有御史台专门监视丞相。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就是防止一人独大。所以宋代丞相看似位高,其实掣肘多得很。
元代丞相(中书省长官)也只是管行政事务,军权在皇族和宣政院,钱权在诸王和专门的财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干脆废掉丞相制度,自此明朝无相,皇帝亲自批红批奏。
所以,丞相说是权比皇帝大,不如说是“替皇帝干活最多,但随时可被收拾的第一大臣”。
三、丞相的权力边界:制度、环境、皇权的多重制衡
1. 制度设计的掣肘
在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里,丞相从来不是可以一人独揽大权的角色。唐代三省六部制,把丞相权力分成起草(中书)、审议(门下)、执行(尚书)。宋代进一步分拆权力,用枢密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