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法的工具人,也没什么好向往的。”
“我有一个体会,不一定对。就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需要成为的那个人,如果没有就是没必要。”
钟媛表现得相当听劝,她放下筷子:“展开讲讲。”
司施:“跟找工作有点类似?工作的内容不同,需要的技能也有所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东西或许你学习起来很吃力,但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下去不会也得会。相应的,如果某项技能对你的工作毫无帮助,就算现在不会也没什么问题,等你需要它的时候,自然就会逼着自己去掌握它了。”
第一时间联想到以此举例,大概是因为司施就是在工作中一遍又一遍加深了对“需要”的理解。也更懂得了“需要”和“想要”,现实和理想二者间的差距。
“想要”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学生时代。那些除了自己一无所有的日子里,物质的缺乏使她的想象力日益膨胀,每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和睁眼看着天花板的夜晚,她都会乘着想象的飞船摆脱地心引力,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去。
直到正式脱离校园踏入职场,曾经杳渺的意象被尽数驱散,世界一天比一天高清。
迫在眉睫的deadline变成压在她眼前的一座座小山丘,她很难再突破视野的局限性,看到更高更远处的风景。
她也不能像玩变装游戏那样,按照自己的心情随意变换一种活法。她很明白,比起成为想要成为的人,成为需要成为的那个人,在社会的齿轮中各司其职,维系日常生活的运转,才符合生存的基本要义。
反之,如果有足够的本钱和余裕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没必要为了从众而牺牲个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