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实时画面中,闭合的聚能环泛起暗紫色的光晕,光晕沿着轨道流动,在环形基座上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旋涡。旋涡中心的空间开始扭曲,将周围的光线折射成彩虹般的弧线——这是暗物质能量达到“临界聚能态”的标志,意味着银河望远镜已经具备捕捉10光年外信号的能力。
林教授的指尖在能量旋涡的三维模型上轻点,模型分解后,能看到无数条细微的“能量支流”,这些支流在聚能环内形成闭环,像永动机般循环往复。“是空间锚定器的功劳。”她调出锚定器的应力数据,“它们将聚能环牢牢‘钉’在空间褶皱里,能量流顺着褶皱的纹路走,自然不会损耗——这相当于给能量修了条‘高速公路’。”
薛逸辰的目光落在科技空间的材料储备库。那里的特级MAX材料已经消耗了40%,按这个速度,剩余的640个步骤可能会面临材料短缺。但就在三天前,星际勘探队传来捷报:他们在柯伊伯带发现了一座巨型暗物质矿脉,储量足够支撑整个银河望远镜的建设,甚至能剩下30%用于穿梭系列的量产。
“让问天Ⅵ护航队立刻返航,带上采矿设备。”他将矿脉的坐标发送给星际勘探队,“用暗物质聚能环的技术改造采矿机,效率至少能提升5倍。”他顿了顿,看向屏幕上的能量旋涡,“等聚能环全部闭合,我们就能试着给银河望远镜‘开光’了——先看看10光年外的α星系长什么样。”
林教授突然指着屏幕的角落,那里的能量监测仪跳出一组异常数据:聚能环的暗物质能量在流经某个节点时,突然产生了“量子隧穿效应”,直接出现在10公里外的另一个节点,中间没有经过任何传导路径。“这是……空间折叠的前兆?”她的声音带着兴奋,“聚能环不仅在聚能,还在无意识地‘练习’空间折叠,就像婴儿学走路!”
薛逸辰的冰蓝色眼瞳骤然收缩。他立刻让工程队在那个节点加装传感器,数据显示,节点处的时空子密度是其他区域的3倍,正是这种高密度让能量实现了“瞬间转移”。“这才是暗物质聚能环的真正潜力。”他在虚拟笔记上写下这句话,“不仅能给银河望远镜供能,还能作为虫洞发生器的‘能量储备池’,未来穿梭系列的星际跳跃,可能就靠这些节点提供爆发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速时间的7天里,科技空间与外界的技术协同达到了顶峰。科技空间内,薛逸辰和林教授优化聚能环的能量分配算法;外界的工程队则根据算法实时调整设备参数,两者的配合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