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从辽东调兵,整个北方大半都在贼婆之手,如今京城除了三大营外,并无像样的守军。”
“以臣之见,为求稳妥,不妨……迁都,”张济承缓缓开口。
一言既出,惊起一阵惊涛骇浪。
本朝两京,南直隶一应官府衙门,六部官员,都比着京城一一设立,本朝建国伊始,便是定都南京,后来才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如今要过去,倒是一应俱全。
“不可!咱们若是迁都,那岂不跟南宋一样,偏安一隅为后人耻笑?”立即有人反对,文人妥协又刚强的双面性,让他坚持着最后一点气节。
“不迁都,难道要像宋徽宗、宋钦宗一样被掳走之后,才想方设法去南京吗?靖康之耻历历在目,如何能将皇上留在京城?”
“我朝成祖皇帝迁都至北京的时候,便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今贼兵尚未至北京城下,张大人就嚷嚷着要迁都,将成祖皇帝放在何处?”
高官们在京城经营多年,尤其是各个世家大族,人脉,产业、势力一应都在北京,若是迁都去南京,搬不走、见不得光的财产尚且不说,就算到了南京,若是跟南京本地的豪强争夺自愿,也格外令人头疼了。
割舍掉从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他们自然是不愿意。
“可若是打了败仗,难道又要复现当年靖康之耻吗?”显然有人怂了。
舍不得是真舍不得,怕也是真的怕,怂也是真的怂,底下臣子一时间,就为是否迁都之事争论不休,
“各位大人别长他人志气,别自己威风,当年英宗皇帝北狩,瓦剌兵临城下,朝中众臣尚且能力挽狂澜,挫退瓦剌的攻势,如今贼婆还没兵临城下,咱们就抱头鼠窜,岂不是遭人耻笑?”许垕看向众人。
“当年能一举挫退瓦剌,是因为几日后朝廷各处援兵支援,现如今北方空虚,各处藩王手中兵力大不如前,我朝哪里还有援兵?”
周景恪一怒之下,转身问道。
于是众人都将目光投向张济承。
如今他是众臣之首,军中节节败退,北方防务空虚,张济承首当其中要负责。
但眼下,能拉磨的驴已经死的死,散的散,就剩下张济承这头老驴来拉这支离破碎的磨盘,还真无法将这头老驴宰杀。
就是再不济,也得珍惜着用。
张济承心下冷笑,宦海沉浮十几年,他如何不知这帮人心中想的是什么:“殿下不如问问皇上,看皇上如何定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