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济承今天的话,当真是犯了忌讳。
“爱卿细说。”
天子喜怒不形于色,臣子难以揣摩。
“臣以为,现下我朝的税收有两大弊端。”
“国库空虚,但朝廷的税一直没变过,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朝廷的日子也不好过,更不能随意加税,激起民变。臣觉得这其中的问题有二:
一来朝廷征税多以实物为主。
粮食,丝绸,布匹,从征收到送到国库,期间必定有损坏,加之实物价值难以估量,这就给了中间许多人可乘之机。
一方面给了地方官员苛捐杂税的理由,譬如农户只需交两石稻谷给朝廷,但地方官员往往会以粮食成色不佳为由,多收一到两倍,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地方送上来的贡品往往需要过内廷入库,这就又有一层问题,地方送上来的东西好与不好,全在内廷掌事太监一张嘴上,为了尽快完成朝廷给的任务,地方官员往往需要找中间人。
此其一。”
张济承的话在奉天殿上空飘荡,龙椅上的皇帝看不清楚脸色,而台阶下方站着的太子的手在袖中已经紧握成拳,就连朱宸樾也是目光闪动。
张济承还在说:
“二来我朝课税的重头一直是田亩税。
但自打建国至今已经百年有余,能开垦的田地早已经开垦完毕,是以民间多有买卖田地,地方百姓稍微遇到天灾人祸,就得卖了田地,举家成为佃户。
长此以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拥有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强往往和官府勾结,瞒报土地,偷税漏税,是以我朝百姓穷,国库空。”
这些话,仿佛是在奉天殿内敲起一记重锤……
少倾,才有户部尚书董立民开口赞叹:
“张大人所言极是,启禀皇上,户部这些年也想了许多节省的法子,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其中根本症结就在于张大人所言这两点。”
户部尚书董立民,是比张济承早一年的进士。
二人私交密切。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看着下面这两位臣子,饶有兴趣的开口问到:
“张爱卿关于这两个问题,想出什么法子了吗?”
张济承由于常年操劳,五十岁的人看着倒像是六十岁。
常年劳心费力的处理政事,使得他眼下的乌青已经无法消除,但好在上了年纪皮肉松弛,眼袋向下耷拉着,倒也不显。
而此刻,那双早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