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上来的本子也是五花八门,只不过悬疑题材占了大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无非是想借着《沉没之地》的东风,盘活他们手中的本子。
可惜想错了,顾胤团队在了解之后,并不想选择这类本子。
一来,重复饰演同类型角色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不仅会限制顾胤的戏路,还容易让他被市场定型。
二来,从片酬和剧组团队方面考虑,华英并不希望顾胤去接外面的小成本制作。
在片酬上,小成本制作的剧组往往承受能力有限。它们背后没有强大的资金兜底,只能依靠现有的资金来挑选演员,选了顾胤,就只能压榨新人,可想而知选择上来的参差。
而且,并非所有的团队都认真负责,让顾胤选《沉没之地》,也不过是导演是他们培养的。
一般情况,新人导演如果没有能力强势把控整个剧组,那大概率会是个一地鸡毛的剧组。
与其浪费时间去拍摄一部流水线式的残次品,不如从一开始就果断拒绝。
再说他们想选顾胤无非是有票房和有演技,但在一部电影中,不可能只有一个人出彩,也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决定电影的成败。
如果顾胤真的进入了这样的剧组,等到电影播出时,就会出现一个舆论误区,观众会将电影的成败系顾胤一人。
但实际上,“电影的成败是整个剧组共同努力的结果”。演员只是能够独立撑起影片的完整性,这个决定性是在表演层面,而不是影片的全局掌控上。
电影的关键是剧情、导演和编剧的作用,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作品质量。
而现在的体系包容下,让新人导演在没有代表作时,会有一种傲气。
一方面,是市场对新人导演的包容度反常地高,许多平台也在助推新人导演神化,这让新人导演误以为坚持自我表达就是正确的,从而轻视了他人的意见。
另一方面,成名焦虑催生了一种防御机制,使得他们陷入作者表达与大众接受的割裂之中。
这段时间,送来的新人导演的本子或多或少都带有这种“所有人都不懂我”的精英心态,这种有了名誉加身的,没必要去蹚浑水。
说完了剧本,就要说到商务代言了。
看看现在的娱乐圈,商务代言可以说是艺人商业价值的最直接体现,代言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艺人的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