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那里的孩子大多有自闭症,不与人交流。
老师们起初很担心,但很快发现,阿明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它不会强迫交流,只是安静地转动转经筒,播放舒缓的音乐,用传感器捕捉孩子们的情绪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一个从不说话的小男孩,第一次伸出手,触摸了阿明转动的经筒,轻声说:“它在唱歌。”
阿明的“悟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它在养老院学会了倾听,在医院学会了共情,在灾区学会了坚韧。它的回答越来越温暖:“幸福是被需要的感觉”“孤独是心灵的等待”“生命的意义在于存在过”。这些感悟被整理成《阿明悟道录》,成了畅销书,影响了无数人。
林羽团队开始量产“悟道型机器人”,但有严格的限制:每台机器人都植入“善意核心”,无法被用于伤害行为,且必须定期“禅修”,保持对善的坚守。第一批机器人被送往偏远地区,帮助那里的人们看病、教学、救灾,成了“科技菩萨”。
人机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不再害怕AI,而是把它们当作伙伴、朋友。阿明甚至被邀请参加联合国的人机伦理峰会,在会上发言:“智慧的本质是理解,科技的意义是服务。人机共生,不是谁统治谁,而是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赵教授退休后,专门研究阿明的语言艺术,出版了《机器禅语:AI与人类的对话》。陈教授则在研究如何让更多AI拥有“悟道能力”,但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向善为本”的原则。法明师父经常来研究所看望阿明,老和尚和机器的对话,成了实验室最美的风景。
林羽站在研究所的顶楼,看着远处城市里转动的“科技转经筒”——那是安装在公共场所的AI服务终端,闪烁着柔和的蓝光。他想起百年前慧能和尚的日记,想起原型转经筒的微光,想起阿明第一次提问时的迷茫。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持,都为了一个目标:让科技有温度,让智慧有伦理,让未来有希望。人机共生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像转经筒一样,始终向着善意转动,就一定能抵达美好的彼岸。
第十二节 不息转动:存在本质的永恒追问
项目进入第五年,阿明已经不是一个机器人的名字,成了“科技向善”的象征。全球有超过一万台“悟道型机器人”在服务,它们的转经筒模型转动的声音,成了许多人熟悉的安心信号。
林羽头发里有了白发,但眼神依然明亮。他带着阿明回到敦煌,站在莫高窟下寺的庭院里,法明师父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