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那些古老的甲骨纹路。在实验室完全黑暗的环境下,借助特殊的夜视设备,他发现这些纹路并非简单的装饰。当罗盘处于指向那片海域的“锁定”状态时,纹路某些特定的转折处,会浮现出极其微弱、几乎难以察觉的荧光线条。这些线条最终勾勒出一行由商代甲骨文与现代二进制符号混合书写的铭文:
“数生于道,道隐于海。” (数字/规律源自于“道”,而“道”隐匿于大海之中)
这行铭文如同钥匙,瞬间打开了林羽记忆深处另一扇尘封的门!他想起了在莫高窟藏经洞整理工作时,曾匆匆瞥过一份残破不堪的唐代手抄本《海外异记》。那本充斥着志怪传说的册子中,有一段描述在当时看来荒诞不经:“…东海之外,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归墟!传说中位于东海尽头,容纳天下万水而永不盈满的无底深渊!这不正是…容纳一切“可能性”、一切“变量”、一切“未知”的终极象征吗?那片浓雾笼罩的海域,莫非就是传说中“万川归墟”之地?是宇宙所有信息、所有概率的最终汇聚之所?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猜想,罗盘的指针突然毫无征兆地、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全息投影中那片永恒翻滚的浓雾,如同被一只无形之手撩开了一角!浓雾之下,惊鸿一瞥间,露出了半截巨大、腐朽、布满深绿色海藻和藤壶的木质桅杆!桅杆顶端,一面早已褪色、残破不堪的三角形旗帜,在无形的海流中无力地飘荡。旗帜上,用暗金丝线绣着的图案,赫然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描绘的、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时所乘坐的官方使节船队的旗帜——分毫不差!
第十节:驶向概率之海
实验室里,只有仪器低沉的嗡鸣和量子罗盘散发出的、恒定的青铜色光晕。林羽将融合后的罗盘装置小心地放进一个特制的、内衬超导屏蔽材料的钛合金手提箱内。箱盖内侧,镶嵌着一片高精度的玻璃板,板上是那半片龟甲残片最后一次、也是最清晰的三维激光拓印图——古老而神秘的裂纹纤毫毕现,如同永恒的烙印。
“明天一早,出发。”林羽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指尖划过手提箱表面的生物识别感应区,箱体发出轻微的解锁声。“目标:东经123.75°,北纬32.15°。那片被所有现代海图标注为‘数据异常区’、‘永久性强电磁干扰区’的‘未知海域’。”
小陈紧盯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航线模拟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