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远方鸣沙山起伏的、如同沉睡巨兽般的轮廓。下一次行动的方向已然明确——深入历史的更幽暗处,探索比数字化更原始的、埋藏在黄沙之下的秘密。而此刻,由敦煌研究院牵头,汇聚了全球顶尖专家的联合工作组已经成立,开始日夜不休地研究“归零者”留下的那份沉甸甸的“文明火种计划”纲要,试图在国家安全、现实伦理与文明存续这个前所未有的天平上,找到一个微妙的、艰难的平衡点。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掀起了滔天巨浪。各国政府、顶尖科研机构、文化遗产组织、甚至大型科技巨头,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敦煌事件揭示的可能性——利用前沿科技(哪怕其来源存疑)在数字世界保存濒危文明——其意义太过重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召开了特别会议。然而,林羽和他的团队保持着清醒的警惕。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掌控未来科技、获取文明备份数据)和根深蒂固的理念分歧(对AI的态度、对数字永生的伦理、对“领航者”权限的争议)面前,这条守护文明的道路,注定荆棘密布,暗礁丛生。
林羽没有等待。他整合了在对抗“归零者”过程中获得的所有关于敦煌壁画的知识和“领航者”的部分技术残留,组织团队开发出了一套革命性的新型主动防御系统——“敦煌之盾”(Dunhuang Aegis)。这套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敦煌壁画本身的艺术语言转化为防御力量。例如:
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中,维摩诘居士那充满辩证智慧和机锋的辩论姿态所展现的衣纹线条走势,其流畅与转折的韵律,被算法捕捉,设计成了动态防火墙的规则引擎,能像维摩诘应对诘难一样,灵活地识别、化解、转化各种攻击。
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中蕴含的精确地理信息和路线规划逻辑,被提取出来,成为了追踪恶意数据源头的空间定位密钥,如同张骞开辟丝路般,在复杂网络中开辟追踪路径。
甚至第257窟《鹿王本生图》中九色鹿那充满灵性的眼神和色彩变化,也被用来设计针对高级社会工程学攻击和深度伪装(Deepfake)的识别算法。
壁画,成为了网络空间的新长城。
---
第十一节 数字佛国的新纪元(新增节)
敦煌事件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人类文明的深潭,涟漪扩散至各个层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一个筹备已久、名为“数字佛国:文明守护之战”的特展,在严格的安全措施下向公众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