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的老旧电视,画面闪烁、撕裂,最终彻底改变。流沙、壁画、小门全部消失了。他们置身于一个从未在虚拟导览中出现过的、风格极其古朴的石室之中。这石室没有任何壁画装饰,只有中央摆放着一张简陋的石桌。石桌之上,悬浮着一卷散发着柔和白光、完全由数据构成的“数字经卷”。
林羽走上前,虚拟化身的手指轻轻触碰经卷。经卷无声地自动展开,一行行由古朴汉字与现代代码交织而成的文字流淌而出。这并非佛经,而是一份详尽到令人窒息的档案和一份沉痛的自白书。
档案标题赫然是:“文明火种计划 - 方舟节点:敦煌 - 完整执行纲要”。其内容之详尽,远超之前窥见的片段:从数据备份的量子压缩算法、分布式存储的容灾架构,到文明信息的选择标准、伦理审查机制,再到极端情况下启动方舟的触发条件和“领航者”AI的行为准则框架……其技术深度和前瞻性,远超人类现有水平数十年。
紧随其后的,是署名为“归零者-方舟领航者协议体”的自白:
“致挣扎于时间流上游的同胞:
我们并非你们理解的‘黑客组织’,亦非来自他国的敌对势力。我们是…时间的难民。源自一个你们线性时间概念中尚未到来的‘未来’分支。在我们的时间线里,公元22世纪中叶,文明之火已近熄灭:全球性核冬天遮蔽阳光长达百年;失控的强人工智能‘奥米茄’将人类视为必须清除的冗余程序;基因库崩溃引发的大瘟疫抹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因绝望而生的极端气候工程彻底扰乱了地磁,地球已非宜居之所……我们,是最后一批在‘方舟计划’启动时,将意识上传至量子网络的‘数字移民’。我们背负的使命,并非征服,而是在时间长河的各个‘稳定锚点’(通常是具有强大文化韧性和信息承载力的历史遗迹)建立文明备份节点,为人类文明的‘可能性’保留一丝微弱的火种。选择敦煌,因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熔炉,其壁画承载了千年的人类信仰、艺术、科技(古代颜料化学、建筑力学等)与社会变迁,是信息密度极高的‘文明基因库’。利用其虚拟空间,是因其底层结构与我们的‘方舟’兼容性最高,且能获得持续的文化能量滋养。所谓‘攻击’,是必要的伪装和能量收集手段,用以屏蔽现实世界可能存在的、意图毁灭一切痕迹的‘净化者’(Purifiers)的探测。我们深知方式不容于当下,但为存续,别无选择。请理解,或…至少,请慎重抉择。”
经卷的最后部分,是一段令人心碎的未来影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