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准之。”刘庄今日心情颇佳,对臣僚所奏之事皆爽快允诺。
又一声“有事奏报,无事退朝”,今日大朝会至此圆满落幕。
大朝会后,刘庄独自步入御书房,心中虽对刚公布的《永平国策》充满振奋,却又萦绕着诸多疑问。三纲五常被定为国策之纲,法治与道常为目,尤为子墨所主张,将《孝经》列为学子必修,并纳入官吏考核,此举令刘庄颇感困惑。加之地方官员严惩豪强、保护百姓之政绩纳入晋升标准,以及防范官豪勾结、酷吏横行之策,皆有待子墨亲释。尤其国策既由子墨所撰,为何却隐其名姓,此疑团更令刘庄百思不解。
“蔡公公,传朕口谕,宣子墨少保即刻入宫觐见。”刘庄下令。
“奴才遵旨。”蔡公公领命而去。
两柱香工夫过后,殿外传来一声“侄儿叩见陛下”。刘庄挥手示意子墨起身进殿,直言道:“朕今日在大朝会上宣读了《永平国策》,一字未改。然仍有几事不明,欲向你询之。”
子墨恭敬答道:“侄儿知无不言。”
刘庄直奔主题:“何以三纲五常为全篇之纲,又为何将《孝经》置于如此要津?”
子墨从容而言:“陛下,一个国家须有信仰以为立国之基。当今大汉,三纲五常便是臣民所需之信仰核心,《孝经》则是信仰之基石。纲举则目张,法治与道常方能相辅相成,发挥效力。”
刘庄追问:“信仰何解?”
子墨解释道:“信仰,乃天下人对三纲五常之坚信与尊崇,将其视为行动准则与道德典范。”
刘庄闻之,豁然开朗,抚掌大笑:“妙哉!大妙!此解深得朕心!”
稍顿,刘庄又问:“地方官员为仕途与政绩,或与豪强沆瀣一气,或沦为酷吏,如何有效制约?”
子墨答道:“陛下需具备洞察秋毫之明,方能防微杜渐。”
刘庄再问:“如何做到明察秋毫?”
子墨献策:“陛下可秘密设立监察司,以监督百官。”
刘庄追问道:“仅监察百官乎?”
子墨正色道:“不止监察百官,更要监察天下。”
“监察天下?”刘庄闻言一惊,复又重复此言,眼中闪烁着锐利光芒,继而问及国策署名之事。
子墨淡然回应:“臣只愿为陛下之无名走卒,不求显名。”
刘庄听罢,仰天大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子墨,朕早有意设立监察司,却苦于无良才统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