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再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轻得像一片羽毛落下。
接下来的日子,我这间充斥着颜料味和泡面味的破出租屋,因为素娥的存在,彻底变了模样。她像一个来自遥远时空的观察者,又像一个懵懂闯入现代社会的精灵,对一切都充满新奇。
第一次开灯,她被突然亮起的灯泡吓得低呼一声,瞬间退到墙角,警惕地盯着那发光的“小太阳”,直到我解释了半天“电”为何物。第一次听到手机铃声,她浑身一颤,像受惊的小鹿,指着那嗡嗡作响的小方块,声音都变了调:“此匣……内有精怪呼号乎?”我哭笑不得地给她演示接电话,她则全程瞪大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她对我那些堆在角落里的画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看时,她时而蹙眉,时而微微点头。翻到一幅我早期模仿西方印象派画风的风景习作时,她指着画面上模糊的光影和跳跃的色彩,困惑地问:“此景……可是天崩地裂,混沌初开之象?”我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呃……不是,这叫印象派,追求光和色的感觉……”我试图解释。
素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墨玉般的眸子凝视着画布,半晌才轻声道:“丹青之道,贵在传神。形骸可散,神韵不可失。汝之画作,技法或有可取之处,然……”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神意稍显浮躁,如无根之萍。”
一针见血!我脸上一阵发烫,却不得不承认她说到了我长久以来的痛点——为了生存,为了迎合,我早已迷失了方向。素娥拿起我一支最普通的炭笔,走到一块废弃的画板前。她几乎没有停顿,寥寥数笔,一个老者的侧影便跃然纸上。那线条极其简练,却精准地捕捉到了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微驼的背脊,以及眼神中那份阅尽沧桑的疲惫与豁达。那不仅仅是形似,是神髓!一股电流瞬间击中了我,那是纯粹的艺术冲击力!我张大嘴巴,看得呆住了。
“妙……太妙了!”我激动得语无伦次,“素娥,你……你教我!教我这种画法!”
素娥放下炭笔,看着我眼中迸发的炽热光芒,唇角浮现一丝极淡、却真实的笑意:“可。然,需静心。”
素娥成了我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严厉的考官。她教我如何“观其神而非描其形”,如何用最简练的线条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她常常让我盯着一个普通的搪瓷杯或者窗外的树枝看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只用寥寥数笔去捕捉其最核心的生命力。起初我浮躁不堪,画得一团糟。每当这时,素娥并不斥责,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那双墨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