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又把弦给绷紧了。
局里紧急下了通知,有刑侦经验的人员自愿报名加入刑侦大队,以完成省厅突击破案的重要任务。
但其实人人都知道,这几个大案已经不具备侦破的可能性了,三个月破案,不知道厅里的人怎么想的。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
省委办公大楼的小会议室里,有几个人正在讨论着。
“书记,三个月破案,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我们否定了前面所有刑警和专家们的共同判断和努力,这些刑警和专家在破案方面经验丰富,他们加起来破过的刑事案件,一年都看不完,就这么直接否定了吗?”
“肖钦同志,我来跟你分析一下。给我换到黄府县的地图……”
投影屏幕换到了黄府县的地图。
一个老同志,用多媒体激光笔对着地图说:
“九点正,施嫣在这里上了出租车,九点零二分,施嫣给陆源打电话,当时陆源是在黄府县城区,大概是在这个位置,
九点十分左右,出租车应该是在这个位置熄火,出租车司机威胁施嫣下车,挟持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古墓,这时是九点二十五分左右,而后还不到两分钟,陆源就赶到了墓地……”
“也就是说,从陆源放下电话到赶到墓地,一共就花了二十四分钟左右。”
“没错,而从陆源接电话的地方再到墓地,结合坐车和奔跑,极限时间是二十一分钟,
也就是说,给他用来作出判断的时间只有三分钟。
这三分钟里,陆源需要从施嫣的话里捕捉到她遭遇危险的信息,并判断出犯罪嫌疑人可能作案的地点,这是他赶去救人的基础……”
“那就是施嫣当时已经发现了犯罪嫌疑人存在作案企图,并透露出了作案地点的信息?”
“施嫣当时只说了几句话,分别是‘军人同志,猜猜我是谁’,陆源猜到了,然后是‘猜猜我到了哪里’,陆源说:‘不会是到我们这了吧’,施嫣接着说:‘不及格’然后就因为信号差中断了通话。”
“所以,他是从这几句话里,判断到施嫣到了黄府县,并且乘坐出租车到了信号差的地区,还判断出了嫌疑人最可能作案的地点?”
“对。我问你们,我们的专家们,能不能就凭这几句话作出这样准确的判断,并且直接行动,没有丝毫迟疑?”
“不能。只能这样解释,这个人不但是天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