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流淌,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织工,正站在城门楼上,望着自己织就的繁华。
三、花楼织机上的智慧:经纬之间有乾坤
蜀江锦院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台复原的清代花楼织机。三丈高的木架像座小阁楼,上层坐着挑花工,下层站着织锦工,两人配合默契,挑花工手指一动,织锦工就投出相应颜色的纬线,咔嗒声里,锦缎像流水般从织机上涌出。“这台织机,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巅峰。”锦院的老师傅说。
花楼织机的神奇,在于“花本”——一种用丝线和竹片制成的“程序”。挑花工根据纹样,把对应的经线用竹片挑起,织锦工再投梭织造,相当于古代的“编程”。“一幅‘芙蓉鲤鱼图’的花本,有三千多个竹片,要编三个月才能完成。”老师傅指着墙上的花本样品,“这上面的每个结,都是一个指令,错一个,整幅锦就废了。”
织锦工的工作,枯燥却需要极致的专注。他们站在织机前,每天工作八小时,重复着“投梭、打纬、挽综”三个动作,平均每分钟投梭十二次,一天就是五千七百六十次。“脚要踩着踏板控制经线,手要投梭,眼睛要盯着纹样,全身都得协调。”年轻织工小周说,她刚开始学织锦时,一个月就磨破了三双布鞋,“踏板太硬,脚底板都起了茧。”
蜀锦的“通经断纬”技法,是世界纺织史上的奇迹。普通织锦用固定颜色的纬线贯穿全幅,而蜀锦的纬线可以在不同位置换色,就像用彩笔在布上作画。“织一朵芙蓉花,可能需要五种颜色的纬线,在同一根经线上,纬线要‘断’五次,换五次颜色。”老师傅演示着,“这就要求织锦工对颜色有超强的记忆力,就像画家记得调色盘上的每种颜料。”
有幅“百鸟朝凤锦”,用了“通经断纬”的极致技法。凤凰的头部用金线织造,翅膀用孔雀蓝丝线,尾羽则从绯红渐变到金黄,每种颜色的纬线都只在对应的区域出现,仿佛百鸟的羽毛真的长在锦缎上。“织这幅锦用了八个月,织锦工每天只能织两寸,”老师傅说,“完成那天,大家都哭了——太不容易了。”
现代科技为蜀锦带来了新的可能。蜀江锦院的电脑室里,设计师用CAD软件绘制纹样,再通过程序转化为花本数据,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但核心的‘通经断纬’还得靠人工,”小周说,“机器能算出纬线的位置,却织不出丝线的‘呼吸感’——蜀锦的美,在于每一根线都带着人的温度。”
在锦院的体验区,游客可以尝试简单的蜀锦织造。当他们笨拙地投出第一梭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