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睛将一根丝剖成均匀的细缕——那是蜀绣传承的第一道关。如今她指尖的茧子厚得能挡住针尖,却能在绣“三异绣”时,让正反两面的丝线在绸缎中间精准打结,误差不超过半毫米。
她最得意的作品是《敦煌供养人》,正面是唐代仕女手持莲花,发髻上的珠钗用打籽绣缀满“珍珠”,每粒“珍珠”都得绕三针、打一结,大小如米粒般均匀;反面是西域商人牵着骆驼,骆驼的绒毛用乱针绣得根根分明,远看像能随风飘动。绣这幅作品时,她每天只绣两小时,“眼睛要盯着正反两面,脑子要算着丝线走向,多绣一分钟就乱了”。有次在国外展出,外国观众围着绣品转了三圈,都没找到正反的衔接处,最后忍不住问:“是不是用了胶水?”孟德芝笑着拿起绣品对着光,只见针脚在绸缎间若隐若现,像春蚕吐丝的痕迹——这就是蜀绣的魔力,不用任何机关,全凭指尖的功夫。
现在她带徒弟,第一件事不是教针法,而是带他们去三星堆看青铜神树,“知道根在哪,针脚才能稳”。有个徒弟急着学“三异绣”,她没答应,只让绣一百朵芙蓉:“平针绣不好,谈什么绝技?芙蓉花瓣的弧度,就是蜀绣的性子,急不得。”
90后李静的手,是双“会玩”的手。她大学学的是动漫设计,却在实习时被蜀绣工坊的“乱针绣”勾了魂——那些看似杂乱的针脚,竟能绣出梵高《星空》的旋转感。她拜师孟德芝,却没按常理出牌:“师傅,熊猫能不能绣成卡通的?”
她把《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绣在帆布包上,用乱针绣出混天绫的火焰,针脚故意歪歪扭扭,像火苗在跳;用打籽绣点缀火尖枪的锋芒,“籽儿”比传统的大两倍,透着股少年气。这些“潮绣”在网上火了之后,00后粉丝涌进她的直播间,看她用绣针复刻动漫角色,有人问:“这还是蜀绣吗?”李静举起绣绷:“你看这滚针绣的飘带,和清代龙袍上的技法一样,只是换了件‘新衣服’。”
她创新的“夜光蜀绣”更绝,用荧光丝线绣出成都的夜景,白天看是普通的锦官城轮廓,晚上却能发出柔和的光,像锦江两岸的灯火。有次一个外地游客买了她的夜光绣挂件,后来发来照片:“在兵马俑景区,你的成都夜景和秦俑的灯光照在一起,居然不违和。”李静突然明白,蜀绣的传承,不是守着老样子,而是让它能在任何场景里发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成都蜀绣博物馆的体验区,总能看到一双双稚嫩的手。小学生们捏着儿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