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石——这暗示着,河流可能在此处“卸载”了一批混合着火山物质的泥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造山运动就这样巧妙地连接了火山与平原:它既让龙门山隆升,为河流冲积提供物质来源;又让远处的火山喷发成为可能,为土壤增添“火山配方”。而三星堆的火山玻璃,或许就是这场跨越千里的“物质交换”的见证者。
四、土壤的“双重记忆”:河流与火山的共谋
成都平原的土壤,从来不是单一来源的“独白”。它更像一本厚重的地质日记,每一页都记录着河流与火山的对话,人类活动则在这些对话之上,写下了文明的注脚。
(1)河流冲积:肥力的“主旋律”
主流观点认为,成都平原的肥沃首先归功于龙门山的“持续馈赠”。龙门山的花岗岩每天都在经历风化:雨水渗入岩石缝隙,冻结时体积膨胀,像楔子一样把岩石撑裂;树根深入裂隙生长,进一步扩大缝隙;微生物分解岩石表面的矿物质,将坚硬的花岗岩转化为可被搬运的碎屑。这些碎屑被岷江、沱江带入平原,每年为土壤补充约200万吨矿物质,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土地“施肥”100吨。
这种“天然施肥”的效果立竿见影。土壤中的硅元素让水稻茎秆更坚韧,抗倒伏能力增强;钙元素减少了小麦的锈病发病率;镁元素让油菜籽的含油量提高5%—8%。在都江堰灌区,农民们早就发现:靠近河道的土地收成更好,因为“每年洪水过后,地里像铺了一层新肥料”。这种“洪水肥田”的现象,本质上是河流在重复“搬运—沉积—施肥”的循环,就像大地的“新陈代谢系统”。
土壤结构的优势同样不可忽视。河流沉积形成的“团粒结构”(由砂粒、黏土和有机质黏结而成),让土壤既透气又保水——氧气能深入30厘米以下,满足作物根系呼吸;雨季时,每立方米土壤能储存200—300升水,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这种结构是人工难以复制的,也是成都平原能实现“一年两熟”的重要基础。
(2)火山物质:肥力的“变奏曲”
尽管占比不高,火山物质的参与仍为土壤增添了独特的“风味”。三星堆遗址的火山玻璃虽然微小,但其多孔结构能吸附更多微生物——研究发现,含火山玻璃的土壤中,固氮菌数量比普通土壤多30%,这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作物可吸收的养分,减少对人工施肥的依赖。
在平原西部的崇州地区,土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