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风电场从不刻意张扬,而是像川剧的“变脸”艺术,巧妙地融入每一片山川。
冕宁玛施金风电场:云端上的风电实验室
从西昌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向上爬升两小时,车窗外的植被从常绿阔叶林变成高山草甸,空气也渐渐稀薄——这里是海拔3700米的冕宁玛施金风电场,四川最早一批高海拔风电场之一。2017年12月并网发电那天,当地彝族老乡们捧着青稞酒来到现场,他们看不懂仪表盘上的数字,却明白那些转动的“铁叶子”不用烧煤就能让家里的酥油灯换成节能灯。
高海拔给风电带来了特殊的挑战:空气密度仅为平原的70%,叶片需要设计得更宽大才能捕捉足够风能;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3倍,机舱外的电缆要裹上特制的防老化涂层;冬季气温低至-25℃,润滑油要换成特殊型号才能避免凝固。玛施金风电场的工程师们戏称这里是“风电实验室”:他们给风机装上了“氧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密度调整叶片角度;在塔筒底部安装了“地暖”,防止冬季结冰影响检修;甚至给叶片涂上了防紫外线的“防晒霜”,延长使用寿命。
站在风电场的观景台,能看到33台风机沿着山脊线一字排开,叶片转动时在草地上投下流动的阴影。彝族护林员沙马伍各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巡视,他的父亲曾是这片山林的守猎人,而现在,他的任务是检查风机周边的植被是否被惊扰。“以前觉得风是抓不住的,”沙马伍各摩挲着塔筒上的安全标识,“现在才知道,风也能变成钱,还不砍树不挖矿,这才是山神喜欢的样子。”
金阳风电场:峡谷间的能源协奏曲
金沙江在金阳县拐出一道U形大弯,两岸的山体被江水切割出1500米的落差,形成了天然的“风走廊”。2022年,58台风电机组沿着这道走廊扎根,8个月的建设周期里,施工队创造了“峡谷吊装奇迹”——他们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修建临时索道,用无人机勘测风速,甚至请当地的“放排人”(金沙江上游的水运工人)帮忙规划运输路线。
金阳风电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峡谷生态的“共生关系”。风机选址避开了金沙江珍稀鱼类的产卵场,塔筒之间的空地依然种植着当地的特色作物青花椒;检修道路被设计成阶梯状,与山间的茶马古道遗迹巧妙融合。每到夏季,云雾从江面升起,风机叶片在雾中若隐若现,当地人称其为“雾中神树”。
35岁的李红梅是风电场的运维工程师,也是土生土长的金阳人。她记得小时候家里用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