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花......"这些贯穿他一生的意象,最终成了他生命的注脚。2003年7月5日,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将军溘然长逝,窗外的蝉鸣突然停了,仿佛在为他默哀。
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了三个地方。四川达县的州河畔,乡亲们捧着他的诗句迎接:"少小离家老大回,州河水暖照鬓衰";黄海的波涛中,海军官兵们举着他写的"浪打船板作鼓敲",目送骨灰融入深蓝;罗布泊的戈壁上,科研人员们在当年的核试验场献上一束沙漠玫瑰,旁边放着那首《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他终究是回到了那些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多年后,在张爱萍纪念馆里,有一面墙专门陈列着他的诗词手稿。泛黄的纸页上,有的字迹被硝烟熏得发黑,有的带着戈壁的沙粒,有的洇着泪痕。前来参观的年轻人指着"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的手稿问:"这字里怎么像有声音?"讲解员笑着说:"那是老将军心里的惊雷,至今还在炸响呢。"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每次火箭升空时,总有人想起他写的"巡行太空战鬼神";在海军某部的舰艇上,新兵入伍仪式上必唱他写的《水兵练兵图》;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课堂上,他的《登山歌》是必学的"精神教材"。这些诗句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剑的锋芒、盾的坚韧、星的光亮,融入了共和国的筋骨。
有位研究军史的学者说:"张爱萍的诗里有三个中国——苦难的中国、奋斗的中国、腾飞的中国。"从1925年"踏着血迹救中华"的少年呐喊,到1980年"声震大洋激浪"的豪迈,再到晚年"化作春风拂故槐"的温情,他用一生的笔墨,记录下一个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壮阔历程。
如今,州河的水依然奔流,罗布泊的星空依旧璀璨,太平洋上的浪花还在翻涌。当东风导弹掠过苍穹,当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当海军舰艇驰骋万里海疆,我们总会想起那个左手握剑、右手握笔的将军。他的诗,早已和山河同辉;他的魂,永远与日月同光。
这或许就是对"剑胆琴心"最好的诠释——既有挥剑决浮云的勇,又有落笔惊风雨的情;既为家国铸盾,也为时代留痕。而那些藏在诗句里的锋芒与温度,终将像他毕生追寻的艳阳花,永远绽放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