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人全部被歼。
消息传到大陈岛,国民党守军惊慌失措,在美国舰队的掩护下仓皇撤离。张爱萍抓住战机,指挥部队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大陈岛、渔山列岛等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站在刚刚解放的大陈岛上,他捡起一块弹片放进兜里,对身边的参谋说:"这块弹片要留着,它告诉我们,海疆不是用嘴守的,是用枪杆子、炮管子打出来的!"
同年9月,张爱萍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到总参谋部任职后,他主持军事行政、装备、军务等工作,坚决反对照搬外军经验,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搞建设"。他带着工作组深入部队调研,走遍了全国的军区和军工厂,主持制订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全军组织、装备八年规划》等重要文件。在一次讨论陆军师编制的会议上,有人主张照抄苏联的"三三制",他却拿出调研数据:"我们的地形比苏联复杂,南方多山多水,北方平原开阔,编制必须因地制宜。"最终,会议采纳了他提出的"灵活编制、按需调整"方案,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5年授衔时,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站在授衔台上,他看着胸前的勋章,想起了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悄悄转过身擦了擦眼角——这些荣誉,从来都不属于他一个人。
八、两弹一星铸国威(1955-1976)
1955年1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张爱萍作为军队代表参加会议,当讨论到国防科技发展时,他激动地站起来:"没有尖端武器,中国在国际上就直不起腰!十二年规划里,必须把原子弹、导弹放在优先位置!"他连夜起草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详细列出了核武器、导弹、核潜艇等尖端武器的研发计划,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9年9月,张爱萍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从此与国防科技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我国的核武器研发陷入困境。有人主张"等条件成熟了再搞",张爱萍却在会议上拍了桌子:"越是被卡脖子,越要争口气!外国人能搞出来,中国人凭什么不能?"
为了摸清全国核工业的家底,他带领工作组用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国的核工厂、研究所,从新疆的铀矿到包头的核燃料厂,从青海的试验基地到北京的设计院,每到一处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