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山蜀水育少年(1910-1928)
1910年正月初九,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的茅草屋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川东丘陵的晨雾。这个在寒冬里降生的男婴,便是后来响彻中国革命史的张爱萍。父亲张体元是个本分的农民,靠几亩薄田拉扯着一家老小,母亲李氏性情坚韧,常对着襁褓中的孩子念叨:"长大了要做个有骨气的汉子。"
川东的丘陵沟壑纵横,既藏着贫瘠,也藏着不服输的血性。张爱萍自幼跟着父亲在田埂上打转,赤着脚踩过滚烫的泥土,也在暴雨里帮着抢收粮食。10岁那年,他被送进村里的私塾,先生教的"仁义礼智信",与他在田埂上看到的地主逼租、流民乞讨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有天放学,他撞见保长带着家丁抢走了邻居王大爷仅有的口粮,攥着拳头冲上去理论,被家丁推倒在泥地里。那天晚上,他在油灯下把"不平则鸣"四个字写了满满一页纸。
1925年春,15岁的张爱萍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粗布包袱,走进了达县中学的校门。这所学堂里藏着不少进步教师,他们偷偷讲授《新青年》的文章,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传单夹在课本里。张爱萍很快成了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他组织同学成立读书会,在晚自习后聚在操场边的老槐树下,借着月光朗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次年4月,经教师党员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誓那天,他特意换上了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觉得胸前的团徽比任何装饰都耀眼。
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的消息传到达县,学生们群情激愤。张爱萍带领同学上街游行,举着"为死难同胞报仇"的标语,穿过县城的大街小巷。地主劣绅们躲在商号的门后咒骂,他却站在石阶上大声宣讲:"苛政猛于虎,我们要像峨眉山的青松,宁折不弯!"这次游行让他成了当局的"眼中钉",学校迫于压力要开除他,全校学生罢课三天,最终保住了这个敢说敢做的学生会副主席。
1928年8月,在一间油灯摇曳的农舍里,张爱萍举起右拳,庄严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问他:"入党意味着随时可能掉脑袋,你怕吗?"他指着窗外连绵的群山:"你看那些石头,风刮不烂,雨淋不透,共产党员就该像它们一样。"不久后,他担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把家里的堂屋改成了秘密联络点,母亲常常坐在门口纳鞋底放哨,听着屋里传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低声呼喊,默默把刚蒸好的玉米饼子放在桌上。
二、沪上烽烟炼真金(1929-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