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3号坑的“金器层”中,混着大量玉器碎片,其中一片金箔(约10厘米见方)因为轻薄,被上方的青铜容器挤压,边缘卷进了青铜的缝隙里——这完全符合“松软土壤中,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自然规律:金器虽密度大,但小件金箔重量轻,容易被上层器物挤压移位;玉器碎片体积小,会顺着土壤缝隙向下渗透;而象牙和大型青铜器因为体积大、重量集中,更易停留在上层。
金沙遗址的“倾斜层理”更能说明问题:部分器物坑的土层并非水平,而是与水平面呈15°左右的夹角,层与层之间的界限模糊,还能看到细沙顺着倾斜方向流动的痕迹——这是典型的“水流沉积”特征(比如洪水过后,泥沙顺着水流方向堆积)。如果是人为祭祀埋藏,土层应是平整的,这种“歪歪扭扭”的堆积,只能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
考古报告中还有个细节:三星堆8号坑的象牙层,下层象牙因承受上层重量,中段普遍向下凹陷约5-8厘米,部分象牙的断裂面正好与受力方向一致(呈纵向断裂)。这说明象牙是“先铺底层,再逐层堆压上层器物”,而非“按祭祀逻辑先摆象牙再放其他”——更像是人们先扔进大型器物(象牙、青铜),再随手倒入碎小的金器、玉器,最后覆土时的压力导致下层器物变形,完全符合“自然堆积”的受力规律。
二、器物会“说话”:它们的伤痕在反驳“祭祀说”
如果这些器物真是“献给神灵的祭品”,它们的状态该是“精心准备”的——纹饰完整、摆放有序、破坏有象征意义。但现实是,这些器物的“伤痕”太“生活化”,更像被反复使用、意外损坏的“日用品”,而非“仪式专属品”。
1. 破坏痕迹:从“精准切割”到“暴力砸击”的混乱
“祭祀说”认为,器物破坏是“按神的意志进行的仪式”,但器物上的痕迹却暴露了“无规则”的真相。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是个典型例子:它的主杆被从中间锯断(断面平整,推测用金属工具),而一根分枝却被暴力砸裂(断口参差,有多次击打痕迹,边缘还残留着小块碎铜);同坑的青铜纵目面具,左眼下方有一个不规则的孔洞,像是被硬物(可能是石头)砸穿,而右眼却完好无损——如果是献给神灵,为何对同类器物、甚至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如此“双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矛盾的是玉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中,约一半刃部光滑锋利(像是还在使用),另一半却被砸成碎块(最大的碎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