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碳含量91%)表明,它经历了600-700℃的高温,这与火山灰流的热辐射特征完全吻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消失的生命:骨骼与有机质的湮灭之路
三星堆祭祀坑中,人类与动物骨骼的稀缺,曾让“祭祀用人牲”的说法不攻自破,却也留下了更大的谜题——骨头去哪了?
西北大学考古团队在坑边土层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钙富集区”:每克土壤中的钙含量达12毫克,是周边土壤的3倍。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这些钙的同位素比值(44Ca/40Ca)与人类骨骼一致,“这是骨骼被完全溶解后的化学残留。”生物考古学家解释道。
这场“溶解”分三步进行:
1. 高温碳化:当温度超过600℃,骨骼中的胶原蛋白(占30%)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仅留下磷酸钙构成的无机框架。就像烤排骨时,肉会逐渐焦化脱落,只剩下骨头架子。实验将新鲜猪骨置于800℃环境中,3小时后胶原蛋白完全分解,残留的磷酸钙框架一触即碎。
2. 冲击碎化:火山灰流的冲击力将这副“骨头架子”击碎成微米级骨渣。模拟实验显示,每秒25米的气流裹挟碎石,能将股骨碎成平均直径0.1毫米的颗粒,这些颗粒会像粉尘一样飘散在火山灰中。在一号坑底的土壤样品中,确实检测到了这种微米级磷酸钙颗粒,其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与火山灰沉积规律一致。
3. 化学溶蚀:三星堆土壤的pH值为5.5-6.5,呈弱酸性。骨渣中的磷酸钙会与土壤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磷酸二氢钙,随地下水渗透流失。计算显示,在这种土壤环境中,1克骨渣完全溶解只需50年。对比仁胜村墓地(pH7.0)的土壤,其钙含量仅为祭祀坑周边的1/3,进一步印证了酸性环境的溶蚀作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仁胜村墓地的人骨。
这些深埋地下3米的骨骼,躺在中性的棺椁环境中(pH7.0),避开了火山灰的高温和酸性土壤的侵蚀。骨组织切片显示,哈弗斯管(骨骼中的血管通道)保存完好,甚至能看到残留的红细胞痕迹。“就像把冰淇淋放进冰箱,低温和封闭环境阻止了融化。”体质人类学家说,“而祭祀坑的骨骼,相当于把冰淇淋放在烈日下的沙滩上。”通过显微CT扫描,这些人骨的骨密度与现代人差异不大,证明其保存条件极佳。
动物骨骼的命运更为悲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