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坡,形成常年不散的云雾;西坡则相对干燥,生长着截然不同的植被。在巫山县的葱坪湿地,海拔2000米的地方竟藏着一片高山草甸,草丛中点缀着紫色的马先蒿,与山下江边的芭蕉林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一山分两季"的奇观,让巫山的每一道山脊都成了天然的气候分界线。清晨,东坡的云雾像白色的羊群漫过山脊,西坡的阳光却已将岩石晒得温热,当地山民说这是"山两边在打招呼",其实是大地抬升造就的气象诗篇。
二、长江利剑:江河的切割情书
如果说燕山运动给了巫山骨架,那么长江就是给它刻上灵魂的刻刀。长江的前身是古地中海的支流,在巫山抬升的同时,这条江河也在积蓄力量。当山体抬升形成东西向的屏障,江水没有退缩,而是像执着的恋人,沿着抬升产生的断裂带不断下切,最终在群山间劈开通道,成就了"三峡天下雄"的奇观。
瞿塘峡的崖壁藏着最震撼的切割证据。这里的岩层垂直落差达1500米,临江的岩壁上能看到清晰的"阶地"——一层层水平的岩石平台,那是不同时期的江底。最下层的阶地离现在的江面已有80米,地质学家测算,长江在这里的切割速度平均每年0.1毫米,看似缓慢,却在300万年里凿出了深达1000米的峡谷。崖壁上还留着水流冲刷的"壶穴",圆形的岩洞里嵌着光滑的鹅卵石,是江水带着砾石亿万年旋转打磨的成果,像大地眼睛里的瞳仁。枯水期时,这些壶穴会露出水面,当地孩子常钻进里面玩耍,听回声在洞里嗡嗡作响,那是江河留给童年的悄悄话。
巫峡的切割更显细腻。长江在这里拐了五个大弯,江水在转弯处形成漩涡,对河岸的冲刷格外强烈。神女峰对岸的"孔明碑",原本是一块完整的砂岩,如今被水流切割得只剩半截,碑上的字迹被浪花磨得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重岩叠嶂"四个大字。当地导游说,这是诸葛亮感叹三峡险峻所题,其实更像是江河写给大地的批注:再坚硬的岩石,也抵不过时光的冲刷。在"月亮洞"附近,江水切割出一道宽仅数米的石缝,阳光穿过石缝照在江面,会形成一道移动的光斑,船工们称之为"江神的金线",据说被这道光照过的人,能获得江水的祝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西陵峡的切割则充满了"破与立"的辩证。这里的岩层以花岗岩为主,比石灰岩坚硬得多,长江便另辟蹊径——先在岩石裂隙中冲出细小水道,再利用汛期的洪水反复冲击,最终让坚硬的花岗岩"崩解"。在兵书宝剑峡,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