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与东侧的巫山几乎呈平行状态,北侧的大巴山与南侧的大凉山则形成对称的弧形,仿佛大地特意为这片区域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火山与断裂的“双重变奏”
燕山运动并非只有“挤压”这一种手法。在四川盆地西缘的康定地区,地质学家发现了大量火山岩夹层,其中的锆石同位素测年显示,它们形成于1.2亿年前——正是燕山运动的高峰期。这些岩石里布满气孔,像被烤得膨胀的面包,记录着当时岩浆喷涌的狂暴。原来,当板块碰撞的力量超过地壳承受极限时,深层的岩浆会沿着断裂带冲出地表,在盆地边缘“焊接”出更坚硬的山脉骨架。
大凉山的某些山峰就是这种“火山造物”的典型。它们的山体不像龙门山那样由沉积岩层层堆叠,而是由黑灰色的玄武岩构成,表面布满尖锐的棱角。当地向导说,暴雨过后,这些岩石会渗出铁锈色的水——那是岩浆冷却时未能完全排出的铁元素,在亿万年的雨水冲刷下缓慢释放。“老辈人说这是山在流血,其实是燕山运动给大山留下的‘胎记’。”
断裂带则是这场运动的“隐形雕刻刀”。龙门山的每一条峡谷都是断裂的产物:汶川映秀镇的峡谷两岸,岩层像被刀切开的蛋糕,一侧是灰黄色的砂岩,另一侧却是青黑色的石灰岩,两种原本相隔千米的岩石,被断裂带强行“粘”在了一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地质队在断层处发现了新鲜的摩擦面,上面的擦痕与1.4亿年前燕山运动留下的痕迹方向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燕山运动造就的断裂带至今仍在活动,山脉与盆地的“拉扯”从未停止。
(三)时间刻度上的“慢动作电影”
燕山运动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在“快与慢”之间的精准平衡。一方面,它能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某次板块剧烈碰撞时,龙门山地区的岩层在一小时内抬升了3米,相当于每层楼以每秒1毫米的速度“长高”,这样的速度在地质史上堪称“闪电”。另一方面,它的整体进程又慢得超乎想象:从开始到结束的4000万年里,平均每年的地壳移动距离仅相当于指甲生长的速度。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节奏,造就了四川盆地四周山脉的独特形态。大巴山的岩层里保留着清晰的“褶皱年轮”:浅色的石灰岩与深色的页岩交替出现,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录着每次挤压的强度。地质学家计算过,大巴山的弧形走向是经过2300多次轻微挤压才形成的,每次挤压让山体的弧度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