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忍不住停下手中的网,侧耳倾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日的摩诃池是天然的清凉地。满池的荷叶挨挨挤挤,粉白的荷花从绿伞间探出头,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被阳光照得透明。岸边的茶棚里挤满了人,茶博士提着长嘴铜壶穿梭,“哗哗”的注水声里,盖碗茶的茉莉香飘得老远。有孩童偷偷溜到池边,摘下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光着脚丫踩在浅滩的软泥里,惊得小鱼四处乱窜,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旁边浣纱妇人的蓝布衫,引来一阵温柔的嗔怪。傍晚时分,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采莲的姑娘们划着小船穿梭在荷叶间,歌声清脆:“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惊起的水鸟掠过水面,翅膀带起的水珠落在荷叶上,滚成晶莹的珍珠。
秋日里,池畔的芙蓉花竞相绽放,红的、白的、粉的花朵倒映在水里,连水波都染上了胭脂色。文人雅士们爱在散花楼设宴,面前摆着新酿的桂花酒和糖蒸酥酪,席间有人挥毫泼墨,写下“摩诃池上秋风起,芙蓉开尽菊花黄”的诗句,立刻引来满座喝彩。卖糖画的老师傅支起摊子,用糖稀在青石板上画出龙凤花鸟,孩子们攥着铜板围成一圈,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了最精彩的一笔。
到了冬天,池面结了层薄冰,像铺了层透明的玻璃。岸边的梅花开得正艳,暗香浮动,吸引着踏雪寻梅的游人。有僧人披着袈裟在池边打坐,冰晶在他的眉须上凝结,却丝毫不觉寒冷,仿佛与这冰天雪地融为了一体。偶尔有胆大的孩童溜到冰面,小心翼翼地滑行,笑声在空旷的池畔回荡,惊飞了枝头的寒雀。
五代十国,是摩诃池最奢华的“皇家时代”。前蜀皇帝王建定都成都后,第一件事便是将摩诃池圈入皇宫,改名“龙跃池”,取“龙跃于渊”之意。他在池边修建宫殿,用琉璃瓦覆盖屋顶,阳光照在上面,反射的光芒能映亮半池碧水。王建常与大臣在池中的龙舟上宴饮,酒过三巡便击节高歌,歌声惊得水底的鱼群跃出水面。到了其子王衍继位,更是将摩诃池扩建为“宣华苑”,环湖宫殿绵延十里,朱红的宫墙与碧绿的池水相映,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王衍嫌龙舟太慢,命人造了“锦舟”——船身裹着蜀锦,船头雕着凤凰,划桨的宫女都穿白衣,远远望去,像一群白鹭在水面飞舞。
后蜀孟昶时期,摩诃池迎来了最鼎盛的时刻。这位偏爱享乐的君主,将池面扩展至一千余亩,几乎占了当时成都城中心的三分之一。他命人在池中兴建小岛,岛上仿蓬莱仙境造亭台,用玉石铺地,以珍珠饰帘,取名“水晶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