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专业裁判席,采用淘汰制与循环赛结合的赛制。1933年重庆赛事中,女子组的设立尤为瞩目。峨眉派女弟子们身着素色劲装,展示的“拂尘剑”招式轻盈灵动,打破了“女子不习武”的陈旧观念。赛事结束后,各门派纷纷整理拳谱、规范招式,如字门拳便在此期间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体系,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武林谱系:南北拳种的交融共生
在巴蜀武术繁花似锦的传承图谱中,除了峨眉、僧门、岳门等本土门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外来拳种的融入,恰似注入新泉,让这片武林江湖更显波澜壮阔。它们虽源起异乡,却在巴蜀大地生根发芽,与本土武术相互借鉴,共同编织出刚柔并济的武术文化图景。
(一)北拳入川:一场跨越山水的武学迁徙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动荡与人口流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北方拳种开始南传巴蜀。太极拳大师李雅轩于1936年入川,在成都青羊宫设场授徒,将杨式太极拳的舒展大方带入川渝。他独创的“川派太极”,巧妙融合了巴蜀人豪爽洒脱的性格特点,将传统招式化繁为简,更适合在茶馆、庭院等狭窄空间练习。弟子们回忆,李雅轩常在望江楼公园的竹林间演示“云手”,招式如江水流动,引得游人驻足围观,自此太极拳在成都蔚然成风。
形意拳的入川则与军旅文化相关。民国时期,山西籍将领将形意拳带入川军,其刚猛迅疾的“五行拳”(劈、崩、钻、炮、横)与巴蜀本土崇尚实战的武术风格不谋而合。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形意拳弟子与当地赵门武者常切磋交流,前者的“崩拳”劲透力沉,后者的“黑虎拳”虎虎生风,两种拳法相互借鉴——形意拳吸收了赵门的步法灵活,而赵门则融入了形意拳的发力技巧,形成“刚中带巧”的新风格。
八卦掌的传播则颇具传奇色彩。河北八卦掌名师程廷华的弟子刘凤彩,在清末因战乱辗转至四川简阳,在当地收徒授艺。他结合川地山路崎岖的特点,将八卦掌的步法进一步改良,使“游身八卦步”更适应狭窄地形的闪转腾挪。刘凤彩在简阳开设武馆时,曾以一套变幻莫测的“龙形八卦掌”击败上门挑战的江湖高手,自此名声大噪,吸引了众多巴蜀弟子慕名而来。
(二)风格碰撞:刚猛与内练的文化对话
巴蜀本土武术多以刚猛直接着称,如盘破门的“七步追魂腿”力能碎石,僧门“金刚拳”刚劲雄浑;而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作为内家拳代表,更注重“以意导气,以柔克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