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娜看着丈夫如此拼命,心疼不已。她白天要去做繁重的女工,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家用,晚上回到家,顾不上一天的疲惫,总是先为郭沫若准备一碗热汤,希望能让他暖和一些。但郭沫若常常是喝了几口,就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研究中,汤凉了热,热了又凉,最后往往还是被遗忘在一旁。有时候,郭安娜半夜醒来,看到丈夫仍然弓着背,在灯下写写画画,嘴里还不时念叨着什么,她会默默地为他添上一件衣服,然后坐在一旁,静静地陪伴着他,心中既心疼又无奈。
经过数月的努力,郭沫若终于破译出了那个困扰学界多年的甲骨文字。当他确定自己的研究成果时,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从椅子上跳起来,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解开了!解开了!”随后,他迫不及待地跑到郭安娜面前,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安娜,你知道吗?这个字我终于弄明白了!这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商代历史的认识!”郭安娜看着丈夫眼中闪烁的光芒,也开心地流下了眼泪,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变得值得了。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甲骨文字研究》中,他通过对甲骨文字形、字义的细致考辨,揭示了许多古代社会的秘密。例如,他从甲骨文中“众”字的字形(像三人在烈日下劳作),结合其他相关卜辞,经过严谨的推理和论证,推断出商代农业生产中奴隶集体劳作的社会形态;从“祭”字的字形,分析出古代祭祀活动的形式、规模以及与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关系。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打开了新的窗口。
他的另一部着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更是对两周时期金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广泛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青铜器铭文拓片,对每一篇铭文都进行深入分析,从文字的结构、语法到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青铜器铭文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些联系的梳理,勾勒出了两周时期政治、文化发展的脉络。这些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也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学术声誉,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外交风云,和平使者
1955年的赫尔辛基,世界和平大会现场庄严肃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和平的重要议题。郭沫若作为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