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回应。成帝依旧我行我素,第二年又大张旗鼓地“观猎长杨”。看着皇帝的执迷不悟,扬雄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华丽的辞赋真的能改变现实吗?经过痛苦的思索,他逐渐放弃了汉大赋的写作,转而钻进哲学的世界,试图从思想根源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长安的日子里,扬雄结识了许多着名学者,如刘歆、桓谭等。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切磋学问,探讨人生。每次聚会,大家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有一次,他们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扬雄与刘歆各执一词,从白天一直辩论到深夜。他们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最后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桓谭与扬雄则常常探讨哲学思想。两人坐在庭院里,望着天上的明月,从宇宙的起源谈到人生的意义。桓谭对扬雄的《太玄》理论十分感兴趣,他常常说:“子云的思想,如同一座宝藏,值得我们细细挖掘。”在与这些学者的交流中,扬雄的思想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
四、思想求索:用文字搭建精神大厦
放下辞赋创作的扬雄,将全部心血投入到两部重要着作的创作中——仿《周易》的《太玄》和仿《论语》的《法言》。这两部书,是他对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他为这个乱世开出的“药方”。
创作《太玄》的日子里,扬雄仿佛着了魔一般。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书房里,案头摆满了龟甲、蓍草,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图。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他已经开始了思考;深夜,当整个城市都陷入沉睡,他的书房里依然亮着微弱的灯光。
他常常对着龟甲和蓍草发呆,试图从它们的排列组合中领悟宇宙的奥秘。有时,他会突然灵感闪现,抓起笔在竹简上快速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想法。为了弄清楚“玄”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他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出门,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水。当他终于有所领悟时,整个人瘦了一圈,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会兴奋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
《太玄》以“玄”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扬雄认为,“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幽撵万类而不见形”,却在暗中主宰着万物的生灭变化。他用独特的符号和文字,描述阴阳变化、四季更替,试图解释天地运行的规律。这部书蕴含的三分法思想,在千百年后,竟与量子卫星和量子计算机的技术原理有着奇妙的关联,甚至被证实与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