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卧波千年的时光书简
锦江的浪花漫过四百道春秋,九眼桥始终保持着躬身的姿态。万历二十一年,第一块青石坠入锦江时,江水漾起的涟漪里,仿佛已写就它跌宕起伏的命运。这座原名宏济桥的九孔石桥,条石缝隙间嵌着岁月的密码——明天启年间,为镇住汹涌的江水,它更名锁江桥;乾隆五十三年,总督李世杰补修时,取“为洞者九”之意,终定名为九眼桥。
明清时期的九眼桥是西南最繁忙的水码头之一。黎明破晓前,江面已飘来摇橹声,船夫们赤着臂膀,古铜色的皮肤上渗出细密汗珠,齐声喊出的川江号子穿透晨雾。船头悬挂的铜铃铛随着船身摇晃,“叮叮当当”的声响与号子声交织,惊醒了桥洞下熟睡的鱼群。桥畔的“醉仙楼”酒旗在江风中猎猎作响,酒坛开封时“啵”的脆响,常惊得江面游鱼四散奔逃。老茶客李三爷总爱坐在桥畔茶馆,浑浊的眼睛望着江面,指着桥墩凹陷处一圈圈缆绳勒出的沟壑,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沧桑:“这些疤呦,都是当年码头的船家给咬出来的。那时候从这里搭船能到重庆,外地运来的盐巴、布匹,也都在这儿上岸,桥面上整日都是‘嘿咗嘿咗’的抬货声。”
每至端午,府南河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清晨,龙舟队的队员们早已集结在桥下,他们穿着统一的队服,腰间系着红绸,精神抖擞。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江面飞驰,咚咚的鼓点声震耳欲聋,两岸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岸边的小摊贩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卖粽子的、卖糖画的、卖风车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孩子们举着彩色的风车,在人群中穿梭奔跑,风车“呼呼”转动的声音,与龙舟竞赛的喧闹声,共同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端午画卷。1958年建成通车的龙舟路,正是这段热闹岁月留下的印记。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老九眼桥逐渐难以承受时代的重负。1986年,在老桥上游14米处,一座半立交的新九眼桥拔地而起,主桥长88.41米,引桥长26.21米,总宽40米,混凝土的桥身透着现代气息。施工期间,老桥依然坚守岗位,见证着新桥的成长。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起重机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的嘈杂声,与老桥上行人的脚步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时代更迭的交响曲。1992年,服役四百余年的老九眼桥因交通与泄洪问题被拆除,拆下的青石中,有的还留着当年工匠刻下的记号。为留住城市记忆,2000 - 2001年,人们用保留的老旧石材,在望江楼附近仿建了一座新九眼桥,九孔石桥再度横跨锦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