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蒸馍——这甜馍蘸醋的吃法,是阆中人才懂的妙趣。
深夜的张飞庙后街,总有盏马灯固执地亮着。那是张老汉的“三国面”摊,竹制的挑子一头是滚着沸水的铜锅,另一头是刻着“五虎上将”浮雕的面柜。“来碗‘长坂坡牛肉面’!”穿汉服的小姑娘话音刚落,张老汉便捞起一把细面投入锅中,又往碗里舀了勺炖得酥烂的牛肉。他总爱给客人讲三国故事,讲到张飞在阆中屯田时,便会指着碗里的青菜说:“这青菜可是当年张将军教百姓种的!”面汤的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也让青石板路上的时光,在一碗面的温度里悄然回溯。
十一、匠人之心:时光淬炼的活态传承
在古城深处的“经纬阁”里,蜀绣传人周雪梅正对着绷架凝神。她指尖的绣花针穿梭如飞,在素白的缎面上绣出锦屏山的秋景——那枫叶的红,是用保宁醋调和矿物颜料染成的,周雪梅说这是祖传的“醋染法”,能让颜色历久弥新。绷架旁的竹篮里,堆放着未完工的张飞绣像,铠甲的纹路细如发丝,眼神却透着不怒自威的气势。“小时候常去张飞庙看壁画,那些线条早就刻在心里了。”她抬手将一缕白发掖到耳后,指腹上的老茧在灯光下泛着微光。阁楼上还藏着她母亲留下的绣样,民国时期的丝绸上,用金线绣着“汉桓侯祠”的飞檐,针脚间竟还残留着淡淡的醋香。
竹编匠人陈光武的铺子在醋坊街拐角。他的工作台上永远摆着几截嘉陵江畔的水竹,削成的竹篾薄如蝉翼,在他手中柔韧如丝。“编竹器要像江水一样,该弯则弯,该直则直。”他正在编的是个张飞脸谱纹样的竹篮,篾条在他指间交错,忽而成了豹头环眼,忽而成了丈八蛇矛。铺子墙上挂着他祖父传下的竹编兵器,那把竹制蛇矛曾在1950年代的民俗表演中用过,竹篾的纹理里还夹着当年的红绸碎片。如今陈光武收了个年轻徒弟,小伙子编竹篾时总爱戴着耳机,却不妨碍他把张飞的胡须编得根根分明。
最神奇的要数“醋陶”传人刘建国的窑口。他烧制的陶罐专门用来陈酿保宁醋,陶土取自嘉陵江与构溪河交汇处的“二合土”,里面还掺着老醋坊的醋渣。“这叫‘以醋养陶,以陶酝醋’。”刘建国掀开窑门,一股混合着泥土与醋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窑内的陶罐表面凝结着一层白霜,那是醋蒸汽与陶土长期作用形成的“醋釉”。他指着一个明代样式的醋瓮说:“你看这釉色,像不像张飞的铠甲?”阳光穿过窑洞的窗棂,照在陶罐的冰裂纹上,仿佛给千年醋香镀上了层时光的铠甲。
十二、水旱码头: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