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的无尽慰藉,让他们在悲痛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关怀,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心中的阴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岁时轮转,节气里的温情仪式
从肃穆的丧葬礼仪中走出,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岁时仪式,巴蜀的四季,因丰富的礼仪而别具韵味,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宛如一首首优美的诗篇,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串联起巴蜀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这些岁时之礼,不仅是对自然时序的呼应,更是将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时光的流转中代代相传。
汉族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无疑是最为隆重、热闹的。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上天言好事”,人们希望灶神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为家庭带来好运与福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麦芽糖等,希望用甜蜜的食物粘住灶神的嘴,让他只说好事。老人们会一边摆放祭品,一边念叨着古老的传说,孩子们则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传统文化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种下种子。
随着春节临近,巴蜀大地逐渐被红色的海洋淹没。贴春联时,一家人齐上阵,父亲踩着梯子小心翼翼地将春联贴正,母亲在下面帮忙递胶水,孩子们则在一旁欢快地递着福字,嘴里还念叨着“福到啦,福到啦”。除夕夜,阖家团圆守岁,桌上摆满了寓意深远的丰盛年夜饭。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被精心摆放在餐桌中央;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富滚滚而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分享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零点钟声敲响,鞭炮声此起彼伏,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每个人幸福的脸庞,大家相互拜年,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期盼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此时的巴蜀,仿佛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清明时节,川人携酒食、纸钱至祖坟前祭扫,除草添土,焚烧香烛,慎终追远之情在青山墓园间流淌。四川旧时各地清明习俗众多,许多延续至今。除了全国常见的插杨柳习俗,四川地区还有独特之处,爱美的四川妇女会在清明节这天将柳条戴在头上,叫做柳叶符,寓意着驱邪祈福,保佑平安。旧时清明,四川家家户户还会请道长画上纸符,挂在竹子上,然后挂到坟头,用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这一仪式被称为“挂青”,是清明上坟的重要步骤。此外,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忌日而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