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火灾竟再未发生。镇街全长418米,3.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2.9万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一楼一底的两层楼房,通高9.40米、面阔5.14米,共150间房屋整齐排列。街道两旁2.25米宽的通廊,108根仿希腊式砖砌花头圆柱矗立其间,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圆柱中部,浅浮雕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走兽、花鸟鱼虫等图案活灵活现;圆柱顶部,雕花精致细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底层和二层弧形拱顶部,残枝花草、回连纹、云纹等纹饰,以浅浮雕、镂空、堆塑等技法呈现,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哈儿街的骑楼下方,至今仍保留着几家老字号商铺。王记竹编店内,老匠人王师傅指尖翻飞,将青竹削成薄如蝉翼的篾条,三两下便编织出龙凤呈祥的图案。"我爷爷就在这街上编竹器,卖给范军长的卫兵换口粮。"王师傅笑着说,竹屑簌簌落在希腊式柱脚上,恍若跨越时空的对话。隔壁李记醪糟铺飘出阵阵甜香,老板娘舀起一勺浓稠的酒酿:"这配方从民国传到现在,和这老街一样经得住岁月。"店铺门楣上雕刻的川剧脸谱,与廊柱上的爱奥尼柱头相映成趣,恰似川东人豪爽与包容的性情。
二楼的木栏与木窗,屋内的木墙与雕花隔断,全是木板楼面,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范哈儿将古希腊的恢宏与川东民宅的温婉拼接在一起,创造出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仿古建筑群,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哈儿街。在距哈儿街1公里的哨楼湾,曾是范绍增的驻军地,也是传说中建文帝的避难所。哨楼湾的老宅是川东地区少有的大户建筑,一楼一底的"走马转个楼"样式,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哨楼湾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相传建文四年,朱允文被朱棣逐出皇宫,辗转来到大竹县清河镇哨楼湾,在此隐居近30载。他修建的房屋有3道山墙、3处石阶、3口古井,暗含"三三得九、九九归一"之意;屋墙与屋顶的"龙凤呈祥"图案,寄托着重登皇位的渴望。后来,范绍增在此驻军,将宅院改为军事用地,还修建了6层哨楼,并为建文帝留下的3口古井命名为"天恩地福人寿" 。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哨楼被毁,但当地政府对山墙和院落进行了恢复重建,并在哨楼内设置展厅,展示当地文史。大竹作为中国苎麻主要产区,有着1000多年的纺织历史,在哨楼湾,至今仍能看到传统的苎麻手工纺织工艺,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
民国时期,成都、重庆等地的达官贵人公馆多采用类似"哈儿街"的建筑风格,但在战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