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与父亲有生意上的关联,但嗜赌好色,名声极差 。书中展现的封建家庭对人性的压抑与青年的挣扎觉醒,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们看到“好的人生,从觉醒开始”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聚焦青年知识分子爱情与革命追求,展现他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为革命事业的挣扎探索,细腻刻画人物心理与情感纠葛,在青年读者中广泛传播,激励不少人投身进步事业 。
(三)乱世书写:抗战时期的创作
抗战时期,国家陷入苦难,巴金辗转上海、广州、桂林等地。战争的硝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巴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住在简陋的阁楼里,啃着硬邦邦的馒头,却从未停下书写的笔。1946年,巴金完成长篇小说《寒夜》,这部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巅峰 。《寒夜》中,他写尽乱世小人物的挣扎,汪文宣夫妇在战争与生活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人性的光辉与无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憩园》里,他剖析人性与家族兴衰,旧家族的没落、新希望的萌芽,在字里行间流淌。他用文字为抗战鼓与呼,把对国家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都融入作品,让文字成为抗击侵略者的武器,哪怕力量微小,也从未放弃传递希望 。
同时,在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由巴金、黎烈文起草,经鲁迅修改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正式发表,宣言呼吁文艺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笔为戎,凝聚抗战力量 。1952 - 1953年间,巴金两次赴抗美援朝战场前线,他的短篇小说《团圆》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迄今仍是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一,用文艺作品传递着家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三、情路辗转的暖心情缘
1936年,上海的街头,梧桐叶在风中轻晃,一位19岁的女学生萧珊(原名陈蕴珍 ),捧着巴金的《家》,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那些关于封建家庭的描写、关于觉慧反抗的情节,像一把小锤子,一下下敲在她心上,让她看到了希望与方向,也唤起了她对自由的渴望。于是,一封长信,夹着自己的照片,从她手中寄出,穿越山海,寄到了巴金手中。信里,她倾诉着对作品的热爱,也诉说着自己在封建家庭阴影下,对自由的迷茫与追求 。
巴金收到信,展开阅读,字里行间,他看到了这个女孩的真诚与勇敢,被深深打动。此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